原标题:算力崛起的青岛速度
青岛AI产业年营收突破680亿元大关 算力总规模超过2500P
如果说前几年“人工智能”还是个带着些神秘色彩的词汇,那如今它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变得几乎无处不在。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已经成为青岛推动产业深度转型的关键布局。202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事实上,青岛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对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的深思熟虑,通过连续的政策推动,如今已站上了行业发展的前沿。
超20个大模型产品汇聚
自2019年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来,青岛AI产业持续高歌猛进,2023年产业营收突破68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4%,“一核两翼多点”产业布局成效显著。如今,伴随着青岛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模型技术发展也步入发展新阶段。
“这个平台可以监测车辆的各项参数,比如发动机温度、油耗、轮胎磨损等,并通过算法分析这些数据,提前预测车辆的维护需求,从而提醒车主进行相应的保养和维护。”在车之谷汽车养护服务区的贵宾室里,中驰车之谷互联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延书滑动着大屏幕为记者现场演示叆谷2.0大模型的一系列功能。这一幕,正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简称大模型)技术风起云涌的一个缩影。
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千行百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带动了作为底层支撑资源的智能算力与上层智能化场景应用的迅速发展。
今年5月27日,青岛国实研究院推介的基于AI算法的“问海大模型”发布,该模型可以在90秒内实现未来15天海洋环境要素预报,相较于传统的数值模型,计算效率提高了1000倍。5月28日,海创汇携手阿里云,在创投领域率先推出了“鲸准小鲸AI”大模型。6月21日,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海信星海通用文生图算法,成功入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第六批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名单,彰显了青岛在AI算法领域的深厚实力……大模型正如昔日的互联网技术,引领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
目前,青岛已汇聚了超过20个重点研发的大模型产品,形成了以大模型为核心、多园区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园作为主承载区,与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市南元宇宙产业创新园、市北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城阳数据要素产业园以及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共同构成了青岛大模型产业的宏伟蓝图,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AI+”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我们已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大模型,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技术深度融合到各行各业,开启下一个发展阶段。”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互联网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产业融合能力的一次重大挑战。”
“我认为大模型使用越早,可能收益越好。”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如果这些大模型产品能够在产品设计初期就介入,可以更好地优化生产线工艺,提升质检效率,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长远来看,这有望让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实现劳动生产率的飞跃。”
麦肯锡202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2%的受访组织报告实施人工智能后降低了成本,有59%的受访组织报告实现了收入增长。随着“AI+行业”逐步深化,创新技术在降本增效方面的优势将愈加突出。未来,谁能在行业、企业中率先引入AI、用好AI,谁就掌握了竞争力跃升的密钥。
“在大部分行业,如果一家企业能快速地使用AI,就更容易跑赢竞争对手。短期来看,生成式AI的商业价值是提升效率;中长期而言,生成式AI很可能改变现有的业务模式。”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教育场景、出版场景、医疗场景、金融场景……AI大模型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对于青岛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结合青岛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大模型产品。”人工智能领域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像ChatGPT、通义千问、文心一言这样的基础大模型或通用大模型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们背后拥有海量的数据支持,能够广泛服务于各行各业。如果青岛只是简单地跟随这一趋势,做‘通用’产品的使用者,那么我们的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重点研发产业大模型
青岛发展大模型优势何在?一是产业,二是算力。
想象一下,搜索引擎提供的海量信息,在未经具体应用之前,其价值往往抽象而有限。然而,一旦这些数据被精准地嵌入到实际场景中,它们便能发挥出巨大的价值。这就如同大模型要真正产生价值,最后一定要和企业、行业背后的数据紧密结合。
青岛在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行业巨头的存在,不仅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大模型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也得益于这种制造优势,青岛的大模型机遇就体现在“产业大模型”身上。
目前,青岛重点研发的大模型产品超过20个,海尔的卡奥斯GPT、HomeGPT,海信的“星海”、赛轮的“橡链云聊”、以萨的“数智八斗”等一批垂直大模型在工业制造、智能家电、橡胶轮胎、社会治理等细分行业率先落地。
“大模型的训练成本高昂,且需要持续的资金、时间和人力投入进行维护、更新和优化。”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青岛在推进大模型技术时,更应注重结合本地产业实际,深耕海洋大模型体系和细分行业垂直大模型体系,以发挥最大效用。
“青岛具有海洋科研能力和优势,拥有世界一流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还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是我们打造海洋领域人工智能基础大模型的底气。”崂山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说。
未来青岛市还将在海洋、城轨、港口、金融、政务、医养等重点领域加速布局,支持企业共建大模型实验室和公共训练基地,培育一批大模型应用创新解决方案,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大模型体系和细分行业领先的垂直大模型体系。
新闻延伸
青岛算力设施建设
驶入快车道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算力则是人工智能的“底座”。聚焦算力,青岛同样有深厚的积淀。
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现存算力基础设施相关企业数量已达到378.42万家,其中北京、广东、山东三地区域排名位居前列,尤其是青岛,作为山东的重要城市,算力基础设施相关企业数量高达4.9万家。
近年来,青岛算力设施建设进展迅猛,吸引了包括移动、联通、电信等国内主流运营商,以及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京东云、微软云、亚马逊、鹏博士等国内外知名算力企业的纷纷入驻和布局。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青岛算力资源的快速集聚,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联通(青岛)智算中心和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等5家算力中心的相继启用,标志着青岛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已建成了由神威国产超算、X86超算、GPU和大数据存储四大集群构成的超大规模混合算力平台。
目前,青岛的算力总规模已超过2500P,在工信部备案的大中型数据中心达到8个,标准机架数量更是突破了5万架,显示出青岛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雄厚实力。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于倢 受访企业供图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