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东舍坊高跷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说起东舍坊高跷,老济南人无不拍手叫绝,无论是高超的技艺还是精湛的表演,都在济南众多高跷队中首屈一指。今年74岁的董文臣是东舍坊高跷艺术团的会长,也是东舍坊高跷的传承人。在元宵节来临之际,董文臣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百年高跷队背后的故事。
高跷表演时刻伴随危险,稍有不注意就会受伤,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高跷队员的热情。东舍坊最出彩的就是“叠罗汉”,两个人抬着一根扁担,扁担上站立2人,最上面是一个人倒立,再伴着铿锵的鼓点,每次围观的群众都能把路堵了。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高跷无非是踩在长木腿上走路,但东舍坊高跷远非如此。从创立时开始,东舍坊高跷就同武术、戏剧有着说不清的关系。
董文臣说,以前选拔高跷苗子都是选择一些有武术根底的人。“和别家不同,东舍坊高跷一出门‘踩街’就起码是30多人,阵容庞大,节目也多,很多故事取自《水浒》、《西游记》、《白蛇传》等传统曲艺节目”。
东舍坊高跷的兴盛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城市的发展,处在城市中心区域的东舍坊片区面临拆迁,以前的演员都各奔东西。凑不齐演员的东舍坊高跷队,鲜有演出,慢慢就在济南街头消失了。
2013年,沉寂了20多年后东舍坊高跷会的重新成立,让不少市民激动了一把,社区专门为东舍坊高跷成了里艺术团,设立了专门的道具仓库和办公室,目的就是让这门民间艺术发扬传承,欢乐市民。
直到去年东舍坊片区完成回迁,在董文臣、王立国、李传运等几位老人的努力下,东舍坊高跷会才得以恢复。面对缺乏服装、道具、资金的问题董文臣等人就自己垫钱,定制了60副高跷,30多套服装。随后,历山路社区又为他们提供了两间办公室,以便于他们存放演出的服装和道具。
董文臣认为,东舍坊高跷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还得益于良好的传承和熏陶,孩子从小就掌握踩高跷的动作要领,翻滚跌打样样精通。东舍坊高跷队的鼓点与其他高跷队不同,节奏更快,气势更大。高跷队一出发,淳朴敦厚的高跷鼓点声就响起来,散发出一种古老而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大年节庆里,古老传奇荟萃的人物形象成为闹市区里独特的风景线。
据了解,高跷会已申请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这座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之一。传承人董文臣觉得,把老祖宗的传统传承下去,这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子孙后代。
(记者 于鹏 庞桂祥)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