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青岛发布12条房地产新政。值得一提的是,降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租房成本的保障政策相当具有诚意。在免租金住宿保障政策适用对象方面,主要是来青岛求职、在青岛就业创业的毕业3年内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其中,相比国内其他城市政策,青岛还把毕业学年内待就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技师班的毕业生纳入政策保障。目前从全国范围看,青岛此项政策措施力度是最大的,展现了城市人才战略的创新实践——这一政策不仅突破了传统人才政策“先就业后保障”的思维定式,更通过政策设计传递出“先安居后乐业”的城市治理智慧,彰显了青岛敞开大门吸纳广大青年人才来青就业创业、安居生活的态度和对人才的渴求。
不同于多数城市聚焦已就业人才,青岛将政策触角延伸至“准就业”群体。通过覆盖大四学生、技校毕业年级学生,在城市人才竞争的择业窗口期抢占先机,构建起从校园到职场的有效链接。特别是将技工院校毕业生纳入保障,政策释放出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与青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深度契合。此外,免租金政策更切实解决了青年群体“毕业即负债”的生存困境。据统计,2023届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达6827元,其中住房支出占比超40%。青岛政策直接为毕业生缓解了经济压力,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提供了特殊的温度。
诚然,政策落地可能遭遇现实挑战。该政策自今年7月1日起实施,如果申请人数过多那么资源供给就可能存在结构性矛盾,政府是否有足够多的保障房资源?另外,如何制定科学准入标准,防范“过渡期”变“滞留期”,考验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各方资源的配合度。据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辛广军介绍,在住宿保障标准方面,在房源保障范围内,采取“先约先住”的方式,按照“一人一间房”的住宿标准给予保障。前期,在市住建、国资、财政等部门的统筹协调下,预计今年可以先拿出2000套左右的房源用于免租金住宿,最多能够保障4000多名毕业生同时入住。
政策的持续性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免租金是否长期可行,财政压力能否承受得住,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目前,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正在会同市人才发展集团、有关房屋产权企业等单位,全力推进住房基本生活设施配套等各项筹备工作,按照“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原则,力争7月初广大毕业生等青年朋友能够实现拎包入住。
在政策效果评估方面,如何确保这些措施真正促就业创业,而不仅仅是短期吸引人才?杭州“青年人才驿站”模式或许值得借鉴,将住房保障与就业服务捆绑。引入企业入驻人才公寓开展专场招聘,打造“15分钟就业生态圈”,实现从“暂住”到“扎根”的转化。设计“免租金-低租金-市场化”的三级过渡体系,形成持续性激励。正如此次新政提到,来青岛求职的毕业生可申请享受累计最长6个月的免租金住宿保障,而在青岛实现就业创业的可申请延租至12个月,初次申请时已在青岛就业创业的,则可申请享受最长12个月的免租金住宿保障。未来,根据实际情况,期待政策保障范围还能进一步扩大。
青岛此次政策创新,本质上是以住房保障为支点撬动人才战略升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警惕“福利陷阱”,还要放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当城市愿意为年轻人的“不确定期”买单时,收获的不仅是人才流量,也是与青年共同成长的可能性。以长期主义视角布局人才安居乐业,才能让城市与人才“热情相拥”,更将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