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青岛的乡村旅游再次迎来增长。据统计,清明假期接待游客33.51万人次,同比增长74.8%,带动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农产品销售等实现营收3880余万元,同比增长55.33%。数据喜人的背后,青岛民宿经济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与此同时,通往民宿集群的盘山公路上,清明假期首日出现了长达3公里的拥堵长龙,山路梗阻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反映出民宿经济与交通承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
从民宿经济表现较突出的崂山展开讨论,当崂山风景区的民宿集群日均接待量突破一定人数,双向单车道的山路设计容量不足以覆盖时,这场“进山难”的交通困局正在成为制约民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清明假期期间,崂山风景区发布调控方案,在实践层面却遭遇时间掣肘。为缓解景区交通压力,崂山风景区管理局联合青岛城运文旅公司推出仰口游览区至浦里地铁站往返摆渡专线——上午九点半开始,从浦里地铁站发车,直达仰口观光车发车场站,运行至下午一点停止发车;从下午二点开始,从仰口停车场发车至浦里地铁站,运行至下午五点结束。诚然,地铁11号线虽已通至北九水站,但无论是地铁末班车时间还是上述摆渡专线的结束时间,在接下来的五一假期等游览高峰时段看来,很可能与游客行程规划存在数个小时的空窗期。对于选择在山上民宿居住的非自驾游客群体,想要把市内景点、崂山景区和民宿串联起来,充分利用好时间规划行程,是个不小的难题。对比浙江省湖州市莫干山民宿集群构建的“三级接驳体系”(高铁站-旅游集散中心-民宿微公交),崂山仍停留在自助换乘的单一服务模式,景区缆车、智慧停车系统、景区与民宿形成互动链接等替代性交通体系方案的布局仍有滞后。
此外,每每到节假日,自驾群体、村民的出行也格外“受阻”。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保障交通安全,崂山风景区设置仰口检查站,进山需持凭证。如果想自驾通行,可以选择上山住宿或吃农家宴,游客需要提前跟商家做好信息报备。这条进山路径也带来了可乘之机,有人“花小钱办大事”,既不住宿也不吃饭,通过给“好处费”换来商家登记进车。限行规则被钻了空子,仰口线的拥堵便可想而知。私家车过多都堵在了路上,导致公路通行缓慢,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有的游客等待景区接驳车甚至两三个小时才上车,难免怨声载道。同样无奈的还有本地村民,“距离家门口两公里,开了将近一个小时。”
如果民宿片区能够和景区共建“人-出行-生活”有机互动的生态圈,对民宿集群实施车辆配额管理,超过承载量时自动触发限流预警,对选择公交车出行的游客给予房价15%的绿色补贴……打造"慢行文旅走廊",将堵车痛点转化为深度体验契机,游客出行体验必然会大大提升,于景区的口碑和乡村旅游民宿经营者而言,更是多方受益。
崂山民宿多分布于海拔200-500米的生态保护区,受制于地形条件和环保红线,道路改造空间十分有限。王哥庄街道的雕龙嘴村,7.8公里的进村道路中有12处急转弯,大巴通行需进行“三进两倒”的极限操作。更严峻的是,数据显示34%的民宿聚集区缺乏专用停车场,游客车辆沿路停放形成“肠梗阻”。仰口片区因交通问题导致的订单取消率逐年递增,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崂山民宿的交通困局,实则是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的缩影。破解之道不在于盲目拓宽道路,需在有限客观条件内,探讨旅游专用线路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不妨试点“轨道+缆车+徒步”交通体系,增加服务时长、扩展出行半径,建设生态登山步道衔接民宿聚集区,多条腿走路才是唯一出路。乡村旅游民宿行业早已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民宿经济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规范化发展必须转向精耕细作。
当缆车穿云成为观景新视角,当山间夜游解锁错峰体验,交通梗阻或能转化为独具崂山特色的“慢旅行”IP。乡村旅游民宿“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的破困与创新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投资者、运营商、业主共同努力。这既是对民宿运营智慧的考验,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深度考评。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