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早晚高峰等车,经常要等好几分钟,有时候还挤不上车,真是头疼。”
近日,随着首班预约式公交车开出,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正式开启“滨江路公交停车场—海泊河公园地铁站”预约式公交线路的试运行,市民只需通过手机小程序平台线上预约,乘车时打卡、扫码或投币支付1元,即可享受“车跟人走”的便捷服务。
这一模式不仅减少了市民的候车时间,也避免了传统公交线路空驶或拥挤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公交服务从“人跟车走”转变为“车跟人走”,也标志着青岛市在构建智慧城市交通体系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近年来,居民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公交行业普遍亏损等现实情况让全国各地公交行业“犯了难”,青岛公交同样面临着破局自救的困境。想要破局,还得看局中人。当下,城市更新建设加快推进,青岛公交也进行着不断地变革。从定制公交到“宝宝巴士”再到“响应公交 网约快线”……“公交+”打破了原有的公交生活圈,更好的服务市民出行。青岛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常规公交客流日均194.32万人次,同比增长4.42%。
从“传统公交”到“智慧出行”,“公交+”的创新和发展,正在引领城市公交转型升级新趋势。这不仅满足了个性化的运营需求,同时也为公共交通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南巴士公司与青岛弘毅中学进一步合作,为学生在学工期间提供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推出“学工定制专车”,解决了近400名学生的出行难题;西海岸新区真情巴士26路自2014年升级为“菜农专线”以来,服务菜农十万余人次,为红石崖、王台周边十余个村庄的老年人实现了增收;针对晚班族“吃饭难、吃热饭更难”的痛点,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在375路线上推出“深夜食堂”服务,为深夜归家的乘客提供一份便捷与温馨……
当然,市民对于公交的需求不仅要“走得通”,也要“走得舒适”。对于城市公交而言,如何提升对“人”的关怀才是核心要义。比如,“响应式公交”上,部分乘客可能习惯了传统模式的逢站必停,对于新规需要一定时间适应,有可能会有坐过站等情况;“公交+“与互联网新技术密切相连,对于行动不便或老年乘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宝宝巴士”要求车辆在“瘦身”的同时也要警惕“一刀切”等情况,要分析好客流情况,使其可能变成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
随着青岛公交线网的不断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效能将不断提升,市民出行也会更顺畅、更便捷。在细微处下功夫,持续打通便民交通的“神经末梢”,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所需所盼。在未来,相信“公交+”能持续探索更多场景应用,逐步织就多层次公交线网,为市民出行更好赋能。
信网评论员 李源菁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