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万象始新,2025年刚“开局”,人才市场就迎来招聘高峰。各城市纷纷亮出“招贤令”,加码“人才争夺战”,冀望在“抢人”上拔得头筹。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青年人才是事业兴旺的“源头活水”,人才生态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风向标,生态向好,城市发展澎湃动能才会更强。近年来,青岛市南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加强人才引育为抓手、优化产才融合为关键、提升人才服务为重点,为创新创业之城涵养一流人才生态。
随着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深入拓展,行业招聘市场供需两旺。根据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年春招市场行业周报(第一期)》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青岛地区人工智能行业职位数同比增速49.4%,位列行业第一。记者从智联、猎聘等求职网站了解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产业领域人才需求暴涨。青岛美迪康数字工程有限公司、松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市南区高新技术企业都开出了更高薪资,聚焦医疗人工智能、Java开发工程师等方向,显示了市南区在数据要素、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对人才吸引力持续加大。
产业是人才“落地生根”的最关键因素。近几年来,市南区坚持产才融合,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根据产业链的布局来打造“人才链”,形成“平台引企业——企业引人才——人才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发展聚人才”的虹吸效应。“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我区人才信息库、产业需求库储备,精准研判成果需求、引才需求,为重点领域企业精准引才提供‘定向导航’。”市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平表示。为充分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汇才”动能,市南区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全市率先组建“市南好成果”项目库,鼓励引导区内企业与平台签约专家开展课题攻关、技术服务等短期合作,持续推动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去年,市南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5亿元,13个项目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20个项目获2023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关键变量”。引进人才之后,如何更好地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市南有自己的答卷。当前,市南区正围绕夯实“1+6+1”主导+创新产业体系,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主导产业迈向更高能级,推进创新产业跑出“加速度”,“深入育才”是市南人才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曾参加“市南区博士行研修营”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博士后王洪岩表示,除有幸在市南区安家立业外,还获得了宝贵的职业发展机会,申请并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
坚持人才引进和培育“双轮驱动”,结出累累硕果。去年,市南区获批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高层次人才培育成效明显,国家级人才入选数量居全市前列。“优化整合现有人才培养载体和计划项目,建立覆盖全面、资源共享、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重点人才,2024年,共有11人成功入选国家、省、市级人才工程,33个项目获评省、市级科学技术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市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文文说。文/尹文丽 于晓
[来源:信网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