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小区里的智能废品分类回收箱迎来投放高峰。节前的礼品包装盒、旧衣服和节后为开工复工做准备整理出来的废旧物品,使回收箱经常出现满仓状态。扫个码,轻松投放可回收的纸张、塑料和玻璃瓶、废旧灯管、过期药品等,称重后,居民可及时提现。既能“变废为钱”又方便快捷,如今,有废品就送到智能废品分类回收箱,已然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方式。
垃圾分类是实现资源有效化利用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青岛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各区市执法部门通过现场指导、普及、督促维护,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的规范化水平,强化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与管理。但部分小区生活垃圾混投、场所容器标识不清或标识错误、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归根究底,调动市民主动分类的意识和养成分类的习惯,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从“教我分”到“我会分”的转变,是从源头推进垃圾分类持久化、资源化的关键。
积极性靠“调动”来转化,成果靠“主动”来获得。宣传、普及只是其中一方面的措施,真正能够提升市民对垃圾分类重视程度和兴趣,并愿意积极地付出行动养成习惯,还得靠人的一种最基本动力源泉,即利益驱动。“吞”垃圾“吐”现金,还能少量多次投放,卖废品变成了顺手的事,增加了垃圾分类的便利性,智能废品分类回收箱颇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垃圾分类中来,将废品变废为宝。在强化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各级部门不妨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奖惩机制,着力增强法规约束力,促使垃圾分类真正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目前,青岛各区市都在加大力度推进智能回收设备进小区这一利民惠民举措。截至1月底,万物新生集团旗下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爱回收·爱分类”,在青岛投放了2551台智能回收设备,分布地点涵盖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在政府垃圾分类政策的指导下,智能回收设备将通过不断优化运营模式,提升居民垃圾投放体验,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投放习惯,从而实现垃圾的减量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当然,智能设备进小区不能“重进轻管”,后续维保也得跟得上,产品好用才不会成为“智能垃圾”。
需要注意的是,回收机内外均有摄像头,会对每位用户的投递订单进行拍照、录像。平台专业人员也会每天对订单进行检查。多次违投,用户将被封号,永远无法再投递。如向智能回收机内投递井盖、电线电缆等市政工程财产,属违法行为,投递违法物品一次即封号并交由公安机关处理。同时,严禁投递易燃易爆物品,投递造成的损失将追究法律责任。
创新思路做“加法”是宣传的活力之源。曾几何时,一个废旧马桶的处理就难倒了不少家庭,如今这个问题在北京有解了。根据北京市最新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重点提升工作方案》,每个街道至少明确一家提供上门服务的大件垃圾托底收运服务单位,以社区为单元,定期开展集中投放日活动。教育宣传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入心入脑”实效足。即墨区智慧垃圾分类体验馆是集宣传、科普、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是沉浸式体验区,孩子们在游戏互动大屏幕前,将屏幕中不断“溢出”的各类垃圾图示,拖曳至对应的垃圾桶,在游戏中,学会了垃圾分类知识和技能。切实达到广泛、持久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效果,还得从群众的需求中做文章。
推进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着眼长远,绵绵用力。实际上,当前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仍处在不平衡、不充分、有反复的“拉锯”阶段,就是因为未能形成工作闭环,也影响了居民坚持分类的积极性。未来持续做好宣传教育引导的同时,着力聚焦习惯养成,持之以恒推进全民参与;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源化处理能力,逐步实现资源回收行业一体化运作;持续提升垃圾分类全流程精准监管能力,实现垃圾处理全链条有机衔接,助力美丽家园建设;强化智慧赋能,借鉴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垃圾分类变得更简单、更精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