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号召大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提案
提案人:徐岩
一、基本情况
1、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服务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项国际公益活动,国际上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日”。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2、志愿服务在医院、社会等层面需求量大中国将面临长期的重度老龄化同时叠加少子化,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残疾人数超过8500万,留守儿童超902万。这部分人群面临的就医及其他社会活动均需要有人陪伴,因此推广志愿者服务十分有必要。3、吸引大众参与志愿服务日趋受到重视根据中国志愿服务网统计,我国现有实名志愿者2.31亿人,志愿队伍134万个,青岛市现有注册志愿者175万余人。随着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文明体系的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在为人民服务、发挥公益性作用、实现社会价值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面对繁杂的日常志愿工作任务,志愿者队伍数量是一重要因素,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能力及志愿工作成效,因此如何吸引大众参与志愿服务需高度重视。
二、存在问题和分析
1、志愿者结构有待优化,队伍需更强大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既有尚未踏足社会的大学生志愿者,也有退休后想着继续发光发热的老年志愿者,也包括少量在职的中青年志愿者。这部分人群均因其自身的原因,无法保证长期稳定从事志愿服务。总体来说,志愿者队伍构成不太合理,缺少一支能够长期担当有效志愿服务的核心力量。
2、志愿者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效率低下现阶段,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志愿服务也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相对于庞大的社会事务来说,志愿服务资源仍然是稀缺的,志愿服务组织的统筹力不够,或各个志愿者组织间缺乏沟通协调,无法对志愿服务区域、志愿服务供给需求进行有效整合与匹配,造成资源浪费等。应当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让志愿者服务有章可循。
3、志愿者培训及奖励表彰机制不成熟有些志愿服务者从未接受过有关志愿服务概念、志愿服务内涵及服务精神塑造的培训,也未参加过任何有关志愿服务内容和技能的培训。志愿者缺乏引导,志愿服务中就会存在对服务对象二次伤害、服务活动死板、浮于形式等问题。自身知识储备量与社会经验方面欠缺,极易出现志愿工作能力不佳的问题,相关服务工作很容易走向任务化。另外工作范围较窄、活动内容单一,也会影响志愿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另外,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表彰奖励机制未能发挥在社会面的激励作用。4、志愿者保障机制缺乏有效落实我国《志愿服务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要求:“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然而,各位志愿者保障问题缺少具体而全面的制度,这使得志愿者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制度的缺位导致志愿者服务活动无法深入推进,而且会间接制约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保障志愿者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帮助其获得更高的尊重,可在工作中彰显自身价值,提升其工作成就感和积极性。
三、建议
1、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视党建引领,切实加强政府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把志愿服务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2、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由政府督导建立志愿者一条龙服务,包括完善长效的志愿服务工作和活动运行机制、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逐步打造一支长期稳定、战斗有力的志愿者队伍,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3、建立和优化志愿者的保障机制,由政府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并发出倡议,提倡和鼓励志愿服务的行为,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形成崇尚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为志愿者购买必要保险、提供基本保障。
4、加强志愿服务新闻媒体宣传力度,重视品牌建设,树立志愿服务典型,并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不断将志愿服务精神传递下去,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5、由政府主导,拓展志愿服务创新之路,在推进志愿服务的场景中,为志愿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服务空间,如从社区到医院搭建平台,整合力量,有效配置,针对不同的服务岗位需求实现精准对口志愿服务,解决志愿者高流动性的问题,提高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