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1月28日讯(记者 赵彦阅)进入农闲时节,各地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展现出繁荣发展的蓬勃气象。“村BA”“村超”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火热开展,特色“村晚”颇受欢迎,非遗展演引游客驻足……绚丽绽放的乡村文化之花,扮靓村民文化生活空间,充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在青岛的广大乡村,一项项民俗活动热闹起来,一座座乡村文化礼堂亮了起来,一家家农家书屋改建提升……各种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涵养了文明乡风,塑造着乡村的文明新风貌。
文化生活扮靓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运动嘉年华”描画乡村新生活。日前,“七彩沃土 体育助农”2023首届青岛市乡村运动嘉年华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系列活动正式开幕。崂山区棋牌大赛、西海岸新区乡村乒乓球赛,城阳区农耕健身大赛、即墨区钓鱼大赛、胶州市体育操舞展演、平度市拔河大赛、莱西市乡村篮球友谊赛......乡村体育的蓬勃开展,让更多活动成为展示乡村特色、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新动能”,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同时,找准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未来将会在乡村振兴中起到加速剂作用。
沉浸式乡村“村晚”点亮乡村夜生活。洋河镇河西郭村举行的2023青岛市“沉浸式”乡村“村晚”带给了人们一次完全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有山东快板书《爷爷的故事》、胶州秧歌《艾山娃娃庆丰收》、茂腔《赵美蓉观灯》轮番上演,非遗传承人和村民们敲起鼓子唱新词,歌唱乡村新面貌。还可以体验胶州的各种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大相家粉条、汤腌鲅鱼、正久香菇烤鸡、花饽饽、葫芦烙画、大沽河黑陶、胶州剪纸等,在千年古道两旁村民的热情招揽中,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氤氲出人间烟火气,具有了生动有趣的体验感。
“书香进村”氤氲书香赋能乡村好生活。“书香进村,文化助农”,推广乡村阅读,建设书香乡村,对于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平度市白沙河街道西店后村是个传统村庄,但村内的“农家书屋”却成了村里人眼中的“致富站”,每天都会有村民前往书屋进行“充电”,学习养殖、种植的有关知识,也有不少村民还带着自家孩子走进家门口的农家书屋阅读“充电”,村内平均每人借阅图书多达20本。同时,村内的志愿服务队也会定期组织开展阅读活动,探索“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让农家书屋成为乡风文明的“加油站”。
何以成为乡村振兴的载体
在乡村文化热的助推下,全国以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小镇为内容的乡村文化产业机构亦是风生水起,乡村文化产业的GDP比重逐年提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那么文化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传承队伍。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人是关键因素。比如,在胶州洋河镇河西郭小学,一支非遗传统秧歌队“艾山娃娃”的成立,让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是直接生动的了解了传统文化。而胶州秧歌借助“非遗进校园”这种艺术形式,更是衍生出了属于农村孩子的非遗校本课程,在全镇范围内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使得胶州秧歌这一文化遗产在洋河镇的孩子身上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又如,有500余年历史的王哥庄大馒头发展至今,不仅是市民餐桌上的主食,也成为了崂山面塑的代表性产品以及市级非遗项目。在崂山,每一个大馒头的背后,都是一群朴实善良,心灵手巧的崂山人民,是她们对技艺的不断传承与发展,才使得大馒头成为了崂山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
深挖一条特色的差异化之路。乡村文化是经数千年洗礼传承下来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精华。对于乡村来说,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独特的乡村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在推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时,还需各地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的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平度市崔家集的向阳红村曾是一个“种粮粮不收,种菜菜不长”的洼地。后来该村结合当地的酸性土壤以及种植西红柿的历史,最终把目光瞄向了发展小西红柿这一产业。时至今日,向阳红示范片区已建有2400余个设施栽培大棚,种植面积1.5万余亩,年产小西红柿5万多吨,实现年销售收入超8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搭建一处心灵栖息的“第三空间”。在时代快速向前的今天,人们需要一处精神的皈依和心灵的栖所,一个既带有城市特色,又极具乡村韵味的心灵驻足空间。“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有着600余年历史的莱西市产芝湖新村将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勾勒出一幅湖、河、水、林、田、村、房等同框的田园风光图。实施“山里樱桃”乡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旅游”乡游、“田园旅居”乡宿、“山里课研”乡学、“农夫山集”乡市等十大优势产业品牌的杨家山里村形成了“春观樱山、夏游花海、秋尝百果、冬享雪趣”的全季旅游路线,撬动区域发展活力。
带有独特身份印记的符号
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内涵,相比城市,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南北环境的差异,造就了饮食习惯的差异。居草原则游牧、居水边则捕捞、居平则耕作,居深山则捕猎。乡村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发展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一段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历史。每个乡村发展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和传说。也许,因为社会动荡形成的隐居深山的村落;也许,因为战事所需保留的军事要塞;也许,因为某个英雄豪杰或者文人墨客等传奇身世才形成一个乡村聚落......这些村庄,或因为重大事件,或由于重要人物,从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转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意义,并成为时代变迁的标志。
一种乡村独有的个性和文化。村名的背后,藏着一个人或一件事。如崂山石老人村之得名,来自村南海湾处有一酷似老人形态的巨大海蚀石礁,而关于这块海蚀巨礁的由来,源于一对车姓渔家父女相依为命的动人传说。又如,人们为了家族发达,人丁兴旺,子孙绵延,把吉言嵌入村名之中,以寄寓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北宅科村的命名,缘于明清两朝,即邑周、黄、蓝、杨、郭五大姓氏科甲不断,英才辈出,于是来此立村的姜氏先人立志让后世子孙胜过即邑五大姓氏,就以“宅科”冠其村名,意为“上以厚,下安宅”,顺适人生,出人头地。
唱好乡村文化振兴这台大戏,并非只是搞好乡村文艺活动,还要将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渗透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借助乡村文化的内生驱动力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蕴含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更多乡村文化人才,强化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将被更好激活,乡亲们的日子将越过越有滋味。
[来源:信网 编辑:戴慧慧]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