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9月22日讯(记者 赵彦阅)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青岛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兜底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近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进行解读。本次《通知》聚焦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提质增效,在完善低保准入条件、优化办理流程、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完善。不难看出,青岛正聚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保障工作更全更细
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青岛市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保障制度也更加完善。在2020-2022年连续3年大幅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的基础上,今年青岛城乡低保标准均较去年再增长5%。自今年1月起,七区城乡和三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045元;三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791元。截至8月底,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5万人,保障城乡特困人员1.3万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1.3万人次。目前,市财政预算安排困难群众资金已发放6.8亿元。
为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青岛扎实开展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开展常态化帮扶。例如,深化“社会救助一件事”,完善青岛社会救助综合服 务平台,建设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与有关部门数据共享,确保困难群众及时预警、查访核实,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健全社会救助“三主动”工作机制(政策主动告知、对象主动发现、结果主动公开),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拓展,提高救助服务效能。
扩围增效是亮点
真诚服务群众、全力保障民生。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完善了低保准入条件,严格落实社会救助相关政策规定,不得随意附加非必要限制性条件,不得以特定职业、特殊身份等为由或者未经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实直接认定申请家庭符合或者不符合条件,加大扩围工作力度。
对于重度残疾人单人保政策,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以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针对家庭收入核算规定方面,完善了对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取得的收入不超过当地低保标准部分予以扣减,家庭成员因病、因残、无固定住房而租住普通住房等长期存在的刚性支出予以扣除。鼓励具备就业能力的低保家庭成员积极就业,对参加城乡公益性岗位、长期照护失能失智或重病重残家庭成员等5类低保对象就业的,可按当地低保标准扣减就业成本。
优化流程便民利民
近年来,青岛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青岛市特困人员认定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实施细则》,对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起到了制度性保障。同时,为方便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缩短办理时限,在社会救助领域推行“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次《通知》中在优化流程、便民利民方面又推出了许多新举措。例如,加强低保家庭、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的衔接,实行一次申请授权、一次调查核对、一次审核确认,根据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逐一对照低保、特困和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条件,符合其一即直接给予相应救助,避免群众申请信息重复采集,实现多项救助政策互联互补。
同时,及时受理非本地户籍人员申请,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范围或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落实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实行急难对象24小时先行救助,事后由救助工作人员向救助经办机构提供补充说明情况材料,强化了异地救助。对低保家庭、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精简退职老职工的临时救助申请,不再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核查,仅重点核实其生活必须支出情况。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民生厚度和政策温度,更能体现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眼下,青岛正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推动社会救助实现高质量发展。[信网·信号新闻]
[来源:信网 编辑:戴慧慧]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