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7月3日讯(记者 姜丹宁)山清水秀,炊烟袅袅,阡陌之间鸡犬相闻,条条公路平坦通达,现代化乡村呈现出一幅崭新的美好图景,百姓的生活条件更好了,生活环境也随之不断改善。近年来,青岛市坚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深入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突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绿色发展、示范美丽村庄建设等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绿水青山绘出最美乡村底色。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
振兴乡村生态文明,离不开以标杆的榜样力量带动全局,青岛发布了《青岛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0年)》进行统筹规划,并已初具成效。2021年以来,青岛一马当先,在全省具有开创性地率先启动美丽村居市级试点创建工作,建设了西海岸新区黄泥巷村等10个第一批美丽村居市级试点。青岛全市建有“美丽庭院·幸福家”的村庄覆盖率达到100%,共建设“美丽庭院·幸福家”22.21万户。
而崂山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和胶州市更是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莱西市成功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镇街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环境美、村庄美、庭院美、家风美“四美”蔚然成风,让百姓更有荣誉感与自豪感,激发更多内生动力,自觉参与到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好家园的行列中。
“要想富,先修路。”一条条畅达无阻的公路是乡村对外交流,提升生活环境质量的“根”,也是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据了解,“十四五”以来,青岛积极建设“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生态建设提质增效,总计投入44.27亿元,完成了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工程587公里,养护工程1910公里,危旧桥梁改造工程28座等工作,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1.7%,位居全省前列。
紧抓污水垃圾处理重点工程 优化乡村居住卫生环境
房前屋后污水横流、垃圾乱堆乱放异味阵阵、自来水设施不足取水不便……过去曾经困扰百姓们的问题,正不断得到解决,居住环境一片向好。截至今年5月底,青岛全市累计对2766个村庄进行了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52%,同时治理了农村黑臭水体80多处,还不断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清理乡村垃圾堆放死角,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净化举措,让村民们不再饱受污水垃圾困扰,住得舒心又放心。
“我们计划实施15处农村供水项目,涉及农村规模化水厂升级改造、供水主管网及村内管网维修改造、单村供水村庄联网并网、未通自来水村庄通水销号等工作。通过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供水布局,提高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能力,提升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比例,确保至2025年底,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6%以上。”
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农村水利和移民处处长惠忠春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日常检查调度督导,畅通农村供水保障问题反映渠道,动态监测动态清零存在问题,守住农村供水安全底线,“农村供水水质提升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关心和努力,我们呼吁广大农村居民朋友,继续支持和关心农村供水工作,在接入规模化供水管网、村庄管网改造通水、水费水缴等方面,给予支持配合,也欢迎社会各界和农村居民朋友继续监督我们的工作。”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坚守绿水青山美好图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乡村发展的一根红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如同泉眼,是乡村生活与生产的活力之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处理不及时或不当,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损害,被称之为农业面源污染。
为了实现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青岛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减量增效新技术,全市化肥农药年使用量连续8年保持“负增长”。建设具有清点、承重、包装、贮存、转运、无害化处理等功能完善的农业废弃物回收中心、站点,覆盖全市所有涉农镇街、村居,同时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既能保障土壤安全,也能让农产品质量更为安全可靠。
除此之外,青岛还持续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天然气改造、秸秆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在每个镇街设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切实改善乡村空气质量,建设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生产可持续的现代化乡村。
青岛提振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对整体治理与未来长足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让各项工作按部就班稳中有序。也不忘着眼于乡村百姓对于生活环境的现实需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借鉴各地先进经验,以新技术、新思路持续推进解决,打造宜居、宜业、宜人大美乡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信网·信号新闻]
[来源:信网 编辑:戴慧慧]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