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渐盛,万物可期。今年5月,是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自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在全民翘首以盼下正式施行,如今已是第三年,这部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法典已融入你我的生活。
无论涉及遗产继承归属、个人隐私保护,还是高空抛物、邻里纠纷、婚姻问题等情况,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从这个角度而言,加强民法典的宣传普及,一方面有助于人民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
按照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统一部署,在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期间,山东各地掀起学习宣传民法典的新热潮。
宣传民法典 点亮法治明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其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为了守护人民的美好生活。
如何将严谨的法律条文生动的诠释给人民群众,是宣传普及民法典需要突破的难关。
济南市委依法治市办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各级各单位深入乡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集市等基层场所开展民法典主题宣传、宣讲活动1100余场次,真正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青岛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开展的校园宣讲中,民警结合校园欺凌、未成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讲解法律知识,以案说法、以理释法,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青岛李沧区,李沧法院进社区与居民沟通交流,对社区居民提出的继承、物业等相关的常见纠纷进行了讲解,增强居民对民法典的认识和运用。
结合群众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以案释法,把原本抽象的法律条文故事化,让群众感受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群众须遵守的规范。在普法工作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民法典普法格局正在形成。
民法典回应群众关切 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诈骗、个人隐私、高空抛物等问题引发关注,民法典对这些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
破解“高空抛物”追责难、取证难,民法典中“高空抛物”的条款,增加了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明确要求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对于高空抛物坠物的解决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典的这一规定还引起了立法上的连锁反应,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高空抛物罪作为刑事犯罪正式入刑。
弹窗广告、骚扰电话、手机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这些让人不胜其烦的“小事情”可能已经侵犯了你的隐私。民法典首次明确了隐私的概念,并提出我们享有私生活安宁等权利,通过法律强化对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的保护。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施行,互联网大数据相关的法治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民法典针对近年来人民群众在生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所作出的回应,这些规定能够有效的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用法治力量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民法典的实施对鼓励人们积极从事见义勇为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民法典新增的规定中,“好意同乘”“自甘风险”“紧急救助他人免责”等受到了广泛认可,以法律引导社会善意,明确给好人撑腰。
此外,公序良俗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重要体现。
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编中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家务补偿制度、婚内财产分割的规定、离婚时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等都直接体现了对弱势一方的保护。没有对父母尽孝,却要参与分遗产。对于如何解决这类矛盾,民法典继承编给出了方案。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随着民法典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民法典所倡导的一些理念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以良法促善治成效进一步彰显。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随着民法典中法治思维的普及,能够有效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法治、和谐的生活环境。信网评论员 赵晓珊
[来源:信网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