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人文沃土,勇于创新创造,在山东,文化“两创”是鲜活的。山东制定实施《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聚力打造7个新标杆。近年来,山东探寻着文化“两创”的密码,动作越来越快、定位越来越准。
资源丰富灿烂 齐风鲁韵深藏着文化自信
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968处,居全国第一位。
除此之外,距今8300年的东夷文化、6500年的大汶口文化、4600年的龙山文化,见证着历史文化的久远;儒家、兵家、墨家思想在山东发源,先秦诸子、两汉经学大师大半出自此地;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颜真卿、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名士辈出,更是让山东与文化、艺术、智慧紧密交织。
山东的文化“两创”源于历史的浇灌和滋养,正是这些,构筑起了山东作为文化大省的自信和底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引领着后人攀登新的高峰,实现新的跨越。
延续城市文脉 文化“两创”为老城区更新赋能
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往往在老城区的轨迹中流淌,这是城市宣传的窗口、城市内涵的定位,也是外地游客非常想了解的部分。老城区的复兴蝶变,需要文化“两创”的聚力赋能。
在大量里院等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更新中,青岛通过对建筑历史档案资料的挖掘整理,明确保护本体和价值要素,拆除后期私搭乱建,完成了180余处里院建筑的保护修缮,恢复里院风貌,提升院落品质,涌现出银鱼巷、太兴里、广兴里、三江里等一批网红“打卡地”。聚焦特色餐饮、休闲体验、文化艺术等主题,青岛还引入了八月小馆、荷田水铺、青啤1903等一批特色业态,海泊路、高密路、济宁支路等也相继开街运营。
让手造、非遗、传统文化等不再藏于深闺,不再拘泥于刻板守旧的形式,而是成为好玩又好逛的文化体验打卡项目,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破圈发展。青岛正以文旅为抓手,以产业创新来赋能,结合全省旅发大会的召开,看文化“两创”的老城区诠释。山东将进一步优化山东文旅资源格局,通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业态招引,激活文旅消费潜力,释放“两创”活力。
融入当代生活 以文化浸润民心
山东找准时机,一系列文旅大动作让山东在文化“两创”方面持续“狂飙”。山东以融入日常生活为抓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为习惯养成上,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今年2月,山东打造“四廊一线”的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你可以撑一只小船,随着黄河奔流而下,去看黄河入海口惊奇的“黄蓝分割线”;也可以摇曳在运河古城,亲身体验漕运盐利、亲水人居、市井生活的璀璨“运河”生活,尽情感受“运河”风光;还可以沿着海岸线,沉浸在山、海、城、岛、林共生共融的人间仙境。“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纵横交错、相互串联,将山东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串珠成链”。
此外,位于山东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提升改造后,凭借它的时尚感与科技感,一经亮相就吸粉无数,裸眼3D影片《飞阅大运河》可以为你带来视觉到听觉的全方位震撼体验。如今,山东还打造了一个将水浒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进行全新包装与升级,集古镇风情与宋文化街区于一体的全新旅游目的地——大宋不夜城。
突破“瓶颈”,就要“创新”;想要“出圈”,就需“爆点”。山东这套“连招”下来,文化“两创”可谓走心,更走实。
山东推进“两创”,彰显历史使命,承载了齐鲁大地、乃至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只有深耕文化沃土,持续改革创新,坚守为民初心,方能大放异彩、长盛不衰。走出“两创”的山东路径,以创新和实干书写以文化人的新时代新篇章。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张锦宏]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