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1月30日讯(首席记者 于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都以为它很遥远——它们很多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或民族特色,深藏在山村寨子里,远离现代城市生活;它们有的靠家族传承,父传子、母传女,外人鲜有机会走进它、了解它;它们或许来自千百年前,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因为久远或深奥,让现在的我们难以探寻它的奥秘。可能够被称为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之高不言而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髓,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更连接着华夏儿女的浓浓情感。保护与传承,是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课题。
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步就是要走进它,知道它的渊源,了解它的故事,熟悉它在漫长时光里经历的种种。日前,巨量引擎发起了“焕新非遗”公益行动,就是要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被看见,让悠久且灿烂的传统文化被更多人关注到,进而被喜爱、被发扬。
当我们愿意去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会恍然发现它其实并不遥远。在青岛,有数百项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几何时它们默默无名,但如今却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慢慢走近了我们的生活。
从图形美到情景美 “非遗”技艺能讲新时代的新故事
如果不是推门看见满屋的剪纸作品,没人会想到这间平平无奇的农家小院就是“非遗”传承人苏霞的工作室。小到巴掌大的蝴蝶、生肖,大到数十米的长卷,满满当当占据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窗户下那张光线最好的桌子,就是苏霞创作的舞台。
各种各样的花鸟鱼虫和喜气洋洋的福字、喜字跃然大红色的彩纸上,看得人心花怒放,这是所有剪纸艺术的特点。而苏霞传承的崂山剪纸却不仅是美的,而且是能讲故事的——用剪纸来展现人物和场景正是崂山剪纸的与众不同之处。
长卷慢慢展开——这是一幅长19.49米、宽70厘米,由7个场景组成的原创作品,也是苏霞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创作的。农民挥舞着镰刀,饱满的麦穗象征丰收的喜悦;转眼汽车从远处的山里驶出,村庄变城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紧接着是漂亮的城市风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代表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也代表着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些几代人记忆里难忘的场景,苏霞用一把剪刀一一描绘了出来。
苏霞说,自己的母亲就是一名剪纸艺人,自己的剪纸事业就是从跟着母亲学习剪家传蝴蝶开始的。如今,苏霞的剪纸作品都是围绕着生养她的崂山展开的,崂山十二景、乡村民风民俗、传统故事都是苏霞的创作素材,用一幅幅作品讲述一个个崂山故事,将蕴藏在剪纸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传递出去。
作为崂山剪纸的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如今苏霞的很多精力都花在了教课上。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苏霞要到不同的学校去教课,有给小学生开的公益兴趣课、社团课,也有给大学生开的选修课,很多学生因为苏霞认识、了解并且爱上了崂山剪纸。“到我这儿,崂山剪纸已经传了四代,我从母亲手里继承来的手艺是绝对不能丢的。”作为崂山区“非遗”传承人,苏霞把崂山剪纸视为自己的艺术生命,她说自己会一直坚持剪下去,把崂山的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剪得漂亮,更要把崂山剪纸这个“非遗”项目剪得出彩。
从家族传承到“从娃娃抓起” “非遗”传承尝试踏出不同路径
十多个孩子按照个头站成两排,双手抱拳大声背诵武训,之后孩子们或赤手或手持刀剑棍鞭展示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鸳鸯螳螂拳。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但已经学武近两年。看着孩子们的表现,鸳鸯螳螂拳第五代传承人孙日成很欣慰。
孙日成的武术功底师承于他的父亲,也就是鸳鸯螳螂拳第四代传承人孙丛宅。鸳鸯螳螂拳是鸳鸯门派六大精髓之一,鸳鸯门派还包括鸳鸯内家功、鸳鸯门医术、鸳鸯门长拳、鸳鸯门兵器、鸳鸯门散打。其中,鸳鸯螳螂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鸳鸯内家功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鸳鸯门派以严谨、精深著称,在历代传承中都以家传或者入门弟子为主,每代传承人的弟子都屈指可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孙丛宅就开始尝试向更多人传授鸳鸯螳螂拳,到了孙日成这一代他把鸳鸯螳螂拳送进了学校,开创青岛市武术进校园的先河,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了学习武术的热潮。
如今,在清晨的公园里,总能看到有人在联系鸳鸯门派的功夫。年轻人打一打鸳鸯螳螂拳,上了年纪的老人练一练鸳鸯内家功。在位于市北区的鸳鸯螳螂拳的传承基地里,每周都有一群孩子雷打不动地来上课、练功。他们中的很多都是通过武术进校园的活动接触到了鸳鸯螳螂拳,从兴趣发展成爱好,再到现在专门来学习,甚至还有人正式拜师孙日成,要将鸳鸯螳螂拳发扬光大——少年强则国强,通过学习鸳鸯螳螂拳,蕴藏在拳法中的忠、孝、礼、义等传统优秀思想与文化也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也逐步实现了“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
实际上,鸳鸯螳螂拳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已经在尝试不同的道路了。除了以往的家传和拜师以及进校园活动,孙日成常年坚持进学校、进社区、进广场、进农村传习活动,并成立专门机构,带领同好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鸳鸯螳螂拳技术内容进行记录与文献保护。
从宫廷御用到走向世界 “非遗”要“被看到”更要“被用到”
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相传在金国章宗时期,宫廷宫女就开始寻找养颜秘方。这个秘方就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的前身。如今,从古代传说里走出来的“金国宫女八白散”,在“非遗”传承人刘伟琳的坚持下,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对传统配方进行了挖掘改良,形成“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国家级标准化操作流程,并以“植物秀面”项目进行落地实操,演习传承。
在刘伟琳看来,“八白散”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是顺应了华夏历史的养生养颜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既有古为今用,也有推陈出新。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理念,刘伟琳将传统理念与现代养生技术相结合,通过17味独特组方的膏药温敷,配合“肩三胛六背十八腧”经络调理法以及“砭术十六法”砭术拨经手法,对气血、经络、脏腑进行全面调理,深度调动了人体自体抗衰老循环系统,达到了延缓衰老和保持青春逆生长的显著效果。
好的理念和技术是需要被认可的,虽然“八白散”是个“手工活”,但刘伟琳却将其延伸到了标准化生产领域,根据市场消费者的认知和习惯,确定成熟的特许经营模式,在全国18个省、62个城市曾开设非遗店 230余家,还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开设120余家非遗店,将中国驻颜传统文化传播到了海外。
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传承中发展,刘伟琳推出了以“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为核心项目的“健康非遗计划”,希望借助“非遗”力量带动更多人创业,以此促进中国传统养生养颜文化的薪火相传。
在传承人刘伟琳看来,养生养颜文化一直是华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在古代,对现代人的生活也很有指导意义。“包括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其中也是蕴藏了我们传统的养生文化和理念的。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就会更多的关注到我们的先辈是如何顺四时的,就会去学习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道理。”刘伟琳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看到、听到的层面,而是要延伸到做到、用到这一更深入的层面,让这些被时间验证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延续甚至增加它的生命力。
从一杯香茗到“集大成” “非遗”走进生活也改变生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非遗”传承人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凭一腔热爱追随,凭一双巧手守护,凭一份赤诚创造,让穿越了时光的“非遗”项目焕发新的活力。近年来,“非遗”项目也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它们不再是只可远观的艺术形式,而是将艺术效应与经济价值融为一体,在散发着传统文化璀璨光芒的同时,也切实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崂山区王哥庄的晓望社区是远近闻名的“茶园子”,这里家家种茶,户户饮茶,散发着清香的崂山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前,人们靠着种茶、炒茶、卖茶,日子一天天富裕了起来;如今,大家更加注重茶叶背后的故事,凭借这独特的崂山茶文化,将茶叶经济与传统“非遗”进行更好融合,还原了崂山茶文化的全貌。
2021年10月,“崂山茶艺礼俗”正式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了解,“崂山茶艺礼俗”是崂山地区茶农庆祝茶叶开采、丰收、感恩自然的民俗礼仪形式,以崂山道教茶艺为载体,以茶艺礼俗表演为表现形式,传承并吸纳了崂山道教文化、崂山民俗文化和宫廷茶道文化,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崂山茶道”。
晓望社区有一家御茗山房,在这里人们可以全方位感受到“崂山茶艺礼俗”的魅力。青岛晓阳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评茶师匡新会经常在这里开办讲座,介绍崂山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身着宋朝俗家道姑服饰的茶艺师伴着悠扬乐声,演绎着原汁原味的崂山茶道。在炒茶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可以尝试亲手炒制一份茶叶,零距离感受崂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非遗”传承人,匡新更注重“非遗”项目的长远价值与意义。在他的眼中,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承载着千百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凝结着“非遗”传承人的匠心。“这些年,‘非遗’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非遗’项目产生兴趣,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给予‘非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让人们正确认识‘非遗’的价值所在。”匡新认为,“非遗”传承人永远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在未来的“非遗”文化发展中,要注重“非遗”人才的培养与传承,要尊重“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为“非遗”项目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让“非遗”以不同形式走进寻常百姓家。
未来,匡新的计划里还有很多跟“非遗”有关的工作。比如,他希望进一步发现、挖掘更多的传统技艺,让更多宝贵的传统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他还希望打造一间青岛的“非遗”馆,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寄来,在这里进行“非遗”展演,满足“非遗”爱好者探寻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同时,他还想要建一座崂山区的“非遗”博物馆,展示崂山当地不同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将“非遗”项目展示与青岛的“非遗”旅游线路做更好的结合,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多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
早起可以打一套鸳鸯螳螂拳,闲时品一杯崂山茶,疲惫时贴一张凝结了“八白散”面膜,兴趣来了便学着用剪刀作画……谁说“非遗”太远,其实“非遗”就在我们身边。2020年10月,青岛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非遗”项目揭开古老而神秘的面纱,以更亲和、通俗的姿态走入我们的生活。“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难题,“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既需要专业文化保护职能部门在前引路,也需要社会各界集体发力,这也许就是巨量引擎“焕新非遗”发起的初衷。当我们多一分关注,或许就能多留住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要完成的功课。
[来源:信网 编辑:芃芃]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