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已经公布,一边有家长说着孩子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另一边有家长趁在学科类培训关停前再冲一冲。这种“畸形”的产生说明并非所有人都从心底里接受了减负。
此次“双减”政策实施,全国共9个试点地区,青岛不在其中,根据信网记者探访结果,青岛目前仍有多家培训机构尚在营业,晚上八点半,门口仍有许多等着接孩子下课回家的家长,热情丝毫没有减退。
“双减”意见落实执行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缓解家长焦虑,辅导机构虽已做好转型准备,但仍不愿放弃最后的市场,“最后的狂欢”反而给家长和学生带来的压迫感,毕竟以后可能没机会补习了。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可能有部分家长会因为找不到学科类补习班而烦恼、焦虑,课外辅导仍会以一对一、拼小班等形式存在。破解每逢暑期刷题补课难题,还需从思想上入手。
“别家的孩子都报了,我们家也不能落下。”是不少家长对与辅导班的态度,培训机构利用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心理,进行营销,让家长认为校外培训是“刚需”。
对于培训班的学生,他们觉得暑假和上学没什么两样,“反正都是上课,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个老师。而且我们班好几个人都跟我报了一样的课,就跟在学校里天天能见到一样。”这样的假期又有什么意义。也有家长计划着假期让孩子学学兴趣爱好,带孩子外出长长见识,眼看假期近了,别家孩子有针对性的报了各种学科辅导,自己又不甘落后,只能改变计划。
学习的过程需要劳逸结合,拓展见识、提高认知对于孩子成长同样重要,类似的教育理念,多数家长都十分清楚,但却很难做到不“鸡娃”。人生是一场长跑,“双减”政策的发布让学生在跑道上适当减速,不至于过度劳累,而影响后续发力。
培训机构不可唯利是图,家长需从心理上接受现实,报班不盲从,不跟风,从孩子意愿和兴趣出发,更有利于成长。
信网评论员 孙宝震
[来源:信网 编辑:亚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