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北区的一条重要历史文化学术发现受到业界专家的一致肯定:青岛观音寺(原名“黄德庵”、“于姑庵”)内的“天眼”是大汶口文化中有文献记载的重要文化景观。这一发现,丰富了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也丰富了我国史前文明的文化内涵,为日后将此地打造成为青岛重点文化景观提供文献和理论依据。
青岛观音寺里藏着史前文明传说
11月16日—17日,青岛市市北区委区政府组织的,由著名文史专家张妙弟担任专家组组长,7名业界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团对该学术发现进行了调研、研讨、评审。
专家团一行首先对青岛观音寺进行了参观考察。观音寺坐落于市北区错埠岭,原名“黄德庵”,又称“于姑庵”。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建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毁于上世纪60年代。1982年被青岛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青岛有关部门启动了于姑庵重修工程,并改名为观音寺,于2017年5月落成开光,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青岛观音寺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瑰宝精华部分至今尚未为世人所知所识。
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青岛的史前文明进行了挖掘整理。青岛籍学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秘书长、文化部艺术院一级美术师、著名易经研究专家王晓强先生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易经》中发现了观音寺内“天眼”的踪迹。该研究成果经王晓强、张学纯和李京波等人整理,形成论文发表在2017年十月刊的《美术大鉴》上,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专家组认为考证结论具有重大意义
在项目成果评审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考证深入、脉络清晰、论证有力,推理符合逻辑,引用文献充分,考证结论具有重大学术意义。从中华文化历史渊源的角度,让史前神话“崂山的天眼和地眼”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人文精神得以彰显。专家组对该论文给予高度评价。
专家们建议,作者将研究从目前的地域文化层面进一步提升到国家文化层面;建议政府、学者、企业多方面合作,将此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青岛区域建设的文化新品牌,并对引导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眼地眼源于史前文明传说
根据研究成果,青岛观音寺(原名“黄德庵”)的建成,和作《推背图》闻名的李淳风、袁天罡分不开。当年李世民“找来朝廷谋士李淳风、袁天罡兄弟俩寻太平天下四大擎天柱:即皇,儒,佛,道四柱”。他们“为测风水来到崂山”,“在错埠岭”东南方向,找到了崂山的“天眼”和“地眼”。
观音寺所在区域今称“错埠(不)岭”,明以前叫“错皮(否)岭”,属崂山域。按《易经·否》卦《彖传》、《象传》,此地是天地不相交、错开的地方。而“天眼”就是《国语· 楚语》载“天地在此交合、人神由此得以交通”的地方。
因此,该研究成果认为青岛观音寺所在区域就是传说中少昊、大昊时代天地相连的地方。而青岛胶州、即墨崂山等沿海地区,有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它的发生年代恰与传说重合,印证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考证发现填补青岛史前研究空白
此前青岛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遗址是即墨北阡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其年代上限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辛(大汶口)文化时期。而在青岛的大沽河流域,已经发现了一万年前人类的生活足迹。2013年考古人员在青岛大珠山遗址上,发现了象骨化石和各种石器,通过这些实物推断,青岛的历史或将推前到4万年以上。这些考古发现大都是实物,缺乏文字记载。
本次评审会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评审组,涵盖文史、艺术设计、战略研究、地理信息等各个方面。担任专家组组长的张妙弟教授是北京联合大学原校长、北京市北京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在文史研究方面多有建树。专家团成员还包括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教授,北京龙泉寺建筑设计顾问常大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延飞;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浩达等。(文/图 修相科)
[编辑:洛克]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