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1月17日讯 进入11月份,市南区的八大关、太平角区域再次成为“网红”,这里色彩绚丽的秋叶和优美环境,让游客赞叹。其实类似八大关、太平角区域的优美环境,在市南区还有很多,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家门口的小路也有“网红”的潜质。信网(热线0532-80889431)了解到,2017年年初市南区围绕建设时尚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总要求,提出了“全区域5A级景区化建设”的目标,创建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深入打造“洁净市南、净善境美”城市管理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城区品质,逐步形成“山、海、湾、城”景区化管理格局,环境面貌大为改善,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城区品质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精雕细琢”打造洁净城区
“这种垃圾箱还是头一次见,设计得非常科学,投放分类一目了然。”从去年开始,来青岛旅游的游客发现,市南区在各景区都换上了新的垃圾桶,这种新型垃圾箱与原来不同的地方是,这个垃圾箱宽度是原来的近2倍,由4个小收集箱组合而成,并且垃圾桶的表面一直保持着洁净,没有灰尘等污染物。来自江西的游客熊先生在市南区五四广场上,手拿一个饮料瓶和一张用过的湿巾,认真根据说明将饮料瓶子投放到瓶装类垃圾收集箱内,将湿巾投放到其他垃圾箱内。
市南区环卫保洁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以机械化清扫为主,增加道路高压冲洗频率,对市南区180条道路每日2次洒水降尘作业、191条道路高压冲洗作业,投入2台大型多功能抑尘车对建筑工地周边区域及路段进行抑尘作业,实现主要干道机械清扫率100%。探索实施了一捡、二抠、三拔、四清、五扫的道路保洁“五步法”,道路保洁由清扫转入“精扫”,道路深度保洁又上新台阶。优化收运方式,严格执行错峰收运,新购5辆小型垃圾收运车,提高效率、减少扰民,垃圾收运作业水平再提升。
建立保洁、垃圾清运“一家管”工作机制。以街道为单位建立网格化环卫作业工作站,以社区为单位划分作业片,作业区域实行站长、片长责任制,每个网格 “定岗、定人、定标、定责”,有效推动街道办事处与环卫作业工作站的双向联动,形成一把扫帚扫到底,保洁、垃圾清运“一家管”工作局面。深化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收集。已在60个社区、11处农贸市场、39所中小学校、1800余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和178家驻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涉及居民18.1万户。在居民区设置323个废旧衣物回收箱,供周边居民投放废旧衣物,有效提高可回收物品利用效率。
“绣花功夫”打造景观城区
细心的市民发现,近期刚美化提升的隆德路人行道旁设置了设计新颖,风格统一的新式铁艺花箱,栽植应季花卉妆点道路环境,新设计的铁艺花箱以青岛标志性建筑“栈桥”作为主要元素,将百年青岛的城市形象融入到“城市家具”之中。花箱以深色铁质材料为框架,配以白色防风布,分为大小两种尺寸,大小搭配,分组摆放,沿路共设置30余组花箱。
隆德路人行道整治提升也颇具匠心,根据道路坡度沿挡墙设计砌筑了两处花坛,种植常绿植物,与沿路花箱相应成景。在人行道中每隔14米铺设一块大理石浮雕板,图案多以花卉植物为主与花箱搭配,相得益彰。经过施工人员精雕细琢,在挡车柱、检查井、沿路杆件底部和人行道边缝处都进行抹灰处理,并点缀小块鹅卵石,增加道路美感。红岛路人行道护栏设计同样融入“青岛城市元素”,以栈桥图案为标志,彰显城市特色,并在护栏边缘处设置反光条,保证夜间能够同样起到警示作用。
在城市景观方面,市南区创新实施了“特色景观+N”工程。今年,市南区实施楼院改造、街角“口袋”公园绿化提升等工程,改造八大峡广场、八大关景区及东海路等道路绿地,形成更多“一路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园林景观。
此外,市南区还在深入推进一路一档、一渠一档、一树一档等精细化管理,已完成517条市政道路、35条暗渠、117棵古树名木的登记建档工作。做好园林植物保护,成立园林植物保护中心,对辖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种植土进行检测,对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等养护管理进行指导。做好区域内浮山的整治及日常管理,对植物日常养护和山林防火进行监督检查及考核,保护山林安全。
“精益求精”打造智能城区
市南区景点多,游客多,为帮助居民和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获取园林植物知识,市南区区城市管理局为景区树木统一制作了二维码新型树牌。与以往树牌不同,这种树牌上除了有树木名称、科属等内容外,还有两个二维码图形。其中一个二维码链接到植物信息库,显示出关于该树种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栽培技术、繁殖方法、图片等知识;另一个二维码链接到海滨风景区网站,帮助游客了解所在景点及周边景点简介及乘车线路等信息,极大方便了游客的出行。目前,海滨风景区内已有800余棵树木挂上了“二维码”树牌。
在栈桥4个出入口安装闸机,并配套安装了景区人流监测系统,当景区人数达到规定承载数的80%,系统报警提示后暂时关闭入口,确保客流量控制在规定承载范围之内,在确保游客和栈桥景区安全的同时,有效规范景区秩序。
市南区还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积极引入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建设理念,结合市政道路维修、园林绿化提升、老旧楼院改造等项目,在八大关区域修建全市首条海绵市政道路、首个市政道路蓄水模块,年内计划在八大关、浮山、汇泉广场、太平角公园等区域完成1.5平方公里海绵城区建设。其中,位于佛涛路和嘉峪关路交界处建设的三块蓄水池,能对佛涛路北端部分道路雨水及青岛植物园南侧、太平山山体南麓约15公顷面积汇水面进行雨水分流收集,只要下雨就能收集到雨水,一般中雨的雨量就能存满,可满足1万平米绿地20天浇洒用水。
“公厕服务+N”打造便民城区
男女蹲位、第三空间、城市美容师驿站、手机加油站、码上导游、城管景区服务站、全自动生态雾化除臭设备……2017年4月份,位于八大关风景区的山海关路多功能集成公厕正式投入使用,让来如厕的游客眼前一亮。这是一处景区公厕,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提升的。“男女厕的比例达到了1:2的标准,能有效解决女性如厕排队的难题,达到了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市南区城市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周爱清介绍,这处公厕和之前改造提升的公厕不同的是,以前公厕除臭是用喷香机,用香水掩盖臭味,这个公厕引入了全自动生态雾化除臭设备,通过喷洒植物制剂进行除臭杀菌,高效彻底分解异味分子,能让公厕内一直保持植物清香的味道。
这个公厕在第三空间卫生间里还引进了换衣台,供游客换衣服。 “因为这里是风景区,经常有拍摄婚纱照的新人到公厕换衣服,或者游客也可能因为天热或天冷,需要更换衣物,这就能最大程度为他们提供方便。”这处公厕的管理员介绍,在第三卫生间设置换衣台,装置于公厕墙体,踏板放平时,方便游客穿脱衣服时光脚踩踏,平时不用时可将踏板收起。
市南区推行“公厕服务+N”惠民便民服务理念,坚持“有限空间、无限功能”建设理念和“一厕一景”、“一厕多用”建设标准,今年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山海关、山东路、郯城路、五月风、太平湾雕塑园等5座公厕。目前,市南区公厕数量达117座,在全市率先达到每平方公里3.5座公厕的标准,加快推进多功能集成公厕建设进度,力争年底前实现辖区每平方公里保有4座公厕的目标。今年市南区还将继续加大投入,投资1000万元新建、改建30座多功能集成公厕,并且根据公厕的所处位置着重设置满足居民或游客的功能,让公厕最大限度为群众服务。今年以来,已有40多个区市先后前来参观学习公厕建设经验。 信网全媒体首席记者 于晓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