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2月27日讯 近日,信网(0532-80889431)青岛市金融办获悉,截至2016年11月末,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历年发放贷款金额累计超过500亿元大关,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近九成,支农支小融资力度迈上新阶段。
小额贷款“正规军”不断壮大
小额贷款公司是经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批准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地方金融组织。青岛市小额贷款公司自2008年底开始试点以来,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从试点之初的3家发展到了目前的49家,注册资本金从1.9亿元达到87.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在70%以上,小贷机构数量、注册资本金总量、单体资本实力都已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有民营、国有、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结构,为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经营区域完全覆盖六区四市,行业竞争充分有序。
2014年,注册资本10亿元的青岛城乡建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乡小贷”)设立,这是山东省目前资本金规模最大的小额贷款公司。该公司2015年获批经营区域由李沧区扩大至全省范围,2016年又获批增加股权投资、委托贷款、不良资产处置收购、金融产品代理销售等经营范围。2014年11月4日,青岛市城阳区亚联财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业,注册资本3亿元,由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独资设立,这是山东省的首家外资小额贷款公司。2015年6月10日,绿地申花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青岛正式挂牌营业,注册资本5亿元,刷新了青岛引进省外资本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金规模,是绿地金融在继上海、重庆、宁波之后设立的第四家小额贷款公司。 2013年12月11日,青岛邦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发行了资产价值7570万元的资产收益权转让产品,率先在山东省内实现资产证券化融资突破。2013年10月,莱西市宏远小额贷款公司在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青岛市小额贷款公司以“四板”为突破开启资本市场之旅……这些标杆性小额贷款公司,对整个小额贷款行业而言有不小的带动作用。
但伴随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很多从事“小额贷款”“低息放款”“无需见面,全国放款”的各类平台机构或公司,让很多人误以为小额贷款就是小额贷款公司。“有些公司故意混淆概念,扰乱视听,编造虚假信息,发放高利贷,有的更是暴力要债,不但侵害了贷款户的合法权益,还让老百姓对小额贷款公司种下恶劣印象,对我们这些正规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一位小贷公司负责人气愤的告诉信网。但实际上,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一般只在经批准的地域范围内开展业务,做不到全国放款;贷款利率不超过国家司法规定的上限;在审批贷款时,公司会和借款人当面进行沟通,且要借款人提供详细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家庭收入情况,甚至要到借款人的住处和经营地点进行实地考察,绝对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严禁暴力催收。为了突出小额贷款公司这支正规部队,去年开始全省推广使用小贷公司统一标识,我市的49家小额贷款公司均领取使用了统一的标志牌。小贷统一标识基础设计要素包含基础图形、中文部分、英文部分三部分,其中基础图形类似“山”字,中文部分是绿色的“山东小额贷款”字样,英文部分则是黑色的"SHANDONG MICRO-CREDIT"的字样。企业或市民在选择小额贷款公司时,除了要认准有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成立批文外,也可以通过上述行业标识进行辨别。
普惠金融“先行军”社会贡献突出
普惠金融就是要让所有人平等享受金融服务,其中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在国家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之前,小额贷款公司就为众多缺乏抵质押能力的‘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普惠金融的“先行军”。青岛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数据非常突出的显现了这一点。截至2016年11月,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上万户“三农”和小微企业发放近4万笔贷款,累计金额500余亿元。其中,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分别为125余亿元、320余亿元,超过贷款总规模的88%,累计向政府交纳各项税收5.5亿元,解决就业人口近千人。
“我们服务的客户多数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或者无法从银行获得充足的信贷资金。”黄岛民泽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薛德峰表示。信网解到,小额贷款公司发挥“贴近市场、贴近基层、贴近客户”和“短、频、快”优势,通过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以及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不断提高对全市“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覆盖率和可获得率,青岛小额贷款公司平均信贷额度只有130万元,借款人从申请到获得放款一般只需要3天时间。“与银行相比,我们的优势就是小额、方便、快捷。”薛德峰表示。
与门槛低、效率高等优势相比,高利率则是社会诟病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方面,“社会上很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我们小额贷款公司,认为我们是高利贷。”黄岛区阳光新天地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孙绪鹏说。而在实际的信贷过程中,并非如此。目前,青岛小额贷款公司放贷的年均利率是12%左右,但多数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是随借随还,这让小微、“三农”们的实际资金成本更低,这在客观上,平抑了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财务成本。“我们的资金是随借随还的,很多客户就用两三个月,实际的财务成本并不高,如果去银行借,则期限固定。”多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负责人向信网表示。信网了解到,高风险与高收益相匹配,与银行相比,小额贷款公司更高的放贷利率也与其服务客户的高风险性相匹配。
创新发展“生力军”助推供给侧改革
在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同样需要转型发展,以更强的风险控制水平、更低的经营管理成本,更丰富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高。“在具体经营上,我市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按照‘商圈客户’、‘产业链客户’、‘银行助贷客户’、‘供应商客户’等各类客户群体的不同特点建立多种信贷经营模式,形成了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特色运营圈。”市金融办的相关人员表示。
“我们一直在探讨低风险的、高效率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希望培育出小额贷款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现在,供应链金融已纳入了城乡小贷公司的发展战略。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诚e贷’,就是围绕核心企业的上游供货商和下游经销商开展的。”刘水表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创新性、整体性以及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对未来的前景我们极为看好,而信息技术是确保其成功的关键。目前我们已与2家第三方平台开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合作,实现了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平台—小额贷款公司三方系统的对接。公司已决定投入巨资,争取在2017年底前,完成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搭建。我们将来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将是开放的、包容的,既要吸纳众多的核心企业入驻,更要实现城投集团各金融板块的系统互通、业务的协同、资源的共享,还要向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甚至银行等机构开放,大家都可以到平台上做业务,实现小微金融的携手发展、互惠共赢。”
挖掘股东资源优势、专注商圈特色经营则是我市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选择的另外一种发展模式,“近年来,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利群集团部分供应商出现资金紧张,短期债务增加等困难,供应商面临银行贷款难、手续杂、时效长等问题。为解决供应商企业燃眉之急,市北利群小贷公司优先将此类客户作为潜在目标客户,对于需求厂家,我们开展了‘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为供应商提供授信贷款。”孙淼介绍,据悉,以利群集团供应链中亟需资金发展的农户、小微企业、供应商为主要服务对象,市北利群小贷公司累计发放贷款近8亿,累计实现收入5400余万元,累计上缴税金近15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信网了解到最新的行业管理政策,现在小额贷款公司不仅限于自有资金发放贷款业务,也可以经批准从事委托贷款、股权投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和金融产品代理销售等新业务品种,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一二三”监管体系推动“五化”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是国家较早交由地方政府监管的一类金融组织。试点工作不仅试验着小额贷款公司,也试验着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能力。与“一行三局”这些老牌金融监管机构相比,地方政府从事金融监管的历史短暂,无论是监管体制、技术手段还是专业人才都需要一步步建立和完善。试点工作以来,我市不断建立并完善行业监管的组织结构、制度保障、社会监督,在全省率先提出具有青岛特色的“一二三”监管体系:扭住一个监管核心——资金,抓住两个关键角色——区市主监管员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综合运用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和中介机构辅助管理三种监管手段,推动行业向着规范化、特色化、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为了落实好“一二三”监管工作体系,全市已经构建起政府主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监管组织体系。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监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年来共同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把住准入关口,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实现监管互补;2014年以后,市、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陆续加挂了地方金融监管管理局牌子,行业主管的组织结构进一步强化。市金融办积极发挥行业主管职责作用,创新制定了诸如《青岛市小额贷款公司主监管员制度》、《青岛市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监管谈话制度》、《青岛市小额贷款公司现场检查制度》、《青岛市小额贷款公司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一批适用于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制度,夯实了监管制度保障。2013年成立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为了与社会上打着“小额贷款”名义从事非法集资、高利放贷等活动的各类机构区别开来,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辨识度,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统一使用行业标识,全部对外公示投诉电话、主监管员信息;各级监管部门每年都会聘用专业第三方机构辅助监管,这些措施充实起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监督力量。在日常监管中,通过加强公司治理规范和经营规范,构筑起行业风险防火墙。截止目前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稳健安全,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未来行业发展 亟需政策呵护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16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无论是公司数量、实收资本、从业人数还是贷款余额与上半年相比,都呈现减少趋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进入瓶颈期。在青岛也出现类似情况。
要化解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瓶颈,除了小额贷款公司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等行业内部原因外,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身份不明确。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并未纳入金融机构管理,仅是作为特许行业的工商企业,享受不到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税收和运营中的优惠待遇,提高了运营成本,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如小额贷款公司不能享受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所得税优惠政策,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能税前列支,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成本。”多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负责人向信网表示。
据悉,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法律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办理各项贷款业务取得的贷款利息收入,适用“金融保险业”税目,应缴纳5%的营业税;作为企业法人,应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股东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分得的税后利润,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并且同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新型组织,小额贷款公司在税负等方面不能像村镇银行一样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此前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小额贷款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需要政策支持。比如政府建立配套的机制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这类微型金融机构,或将小额信贷机构纳入到正规的普惠金融体系当中,允许其负债经营,改善商业模式。
信网全媒体记者 顾青青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