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沽河畔发现史前“青岛人”
昨天,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举行,现场公布了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获奖名单。其中,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上榜。记者了解到,西老庄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员找到了大约在1万年至4万年前人类在青岛区域活动的线索,出土石制品400多件,尤其是发掘出土的典型细石器文化代表器物——端刮器,为研究青岛区域古人类活动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也是胶东首个出土细石器的遗址,揭示了沽河流域古人类的生存能力与技术。
全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月18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指导、山东省考古学会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度山东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在济南开幕,会议评选出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和“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包括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
记者了解到,考古新发现奖由入围终评的10个项目竞评,优秀田野考古工地从参评的14个项目中选出。来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项目负责人逐一亮相,集中展示山东省在田野考古领域的最新成果。
汉墓群发现“万年遗存”
去年,为配合青岛市小沽河防洪排涝及水源利用工程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莱西市院上镇西老庄汉代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意外发现少量有打制痕迹的石器。随后经过深入发掘,又陆续出土400多件石制品。经过专家确认,西老庄遗址不仅是一处汉墓群,亦是大、小沽河流域一处有旧石器遗存的重要遗址。
莱西西老庄遗址位于莱西市院上镇西老庄村西北300米,西侧紧邻小沽河。小沽河源自大泽山山脉,在此流经10公里后汇入大沽河,最终注入胶州湾。大、小沽河也成为胶东半岛规模最大的河流。
该遗址是在配合莱西市基本建设项目发掘墓地过程中发现的,墓地主体为汉代墓葬,共发掘120座墓葬,墓葬深度普遍在2米至4米之间。在墓葬清理过程中发现填土内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制品,以此为线索,进行了一系列以寻找旧石器遗物和文化层为目的的考古发掘,最终在地层内发现包含细石器在内的旧石器时代石制品。
出土石器400多件
“发掘工作中,我们一共划分了8个文化层。”西老庄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石玉兵介绍,在第7层,表面铺满砾石层,砾石以黄色石英岩为主,大小不一,砾石之间还夹杂砂粒和白色钙质颗粒,厚度约10厘米,砾石层下为红褐色偏黄色黏土。这一层西北薄、东南厚,呈坡状堆积,出土了不少石制品。
本次考古工作,在发掘区内采集和墓葬等晚期遗迹内出土石制品共78件,发掘出土石制品总共400余件,未见有动物骨骼等其他遗物。这些石制品主要出土在第5层、第6层、第7层,其中以第6层、第7层最多,而第5层内发现有泥质灰陶片,从陶片特征初步判断为战汉时期,这一地层内出土的旧石器石制品可能是下层地层被破坏扰乱带入,第6、7层主要包含石子、砾石等黏土层,是这批旧石器石制品的主要出土层位。
出土细石器遗存
“这次考古发掘现已发现的石制品主要可以分为断块、石片、石核和石器。断块数量较多,打击破裂的痕迹较为明显。”石玉兵介绍,西老庄遗址地层内发现的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脉石英多呈白色、黄色、灰蓝色等,表面富有光泽;少部分为石英岩,多为黄色;其次为燧石,颜色有红色、褐色、黄色、红褐色等,质地细腻。遗址所处区域靠近河流,河流冲积带来大量原石,这些原石绝大多数为石英、石英砂岩的卵石,推测是遗址石料的主要源头。遗址中少量燧石石制品的原料来源尚不清楚,有待后续原料调查工作进一步确认。
记者了解到,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器以边刮器最多,以单刃为主,边缘形状有直刃、凹刃和凸刃,刃部修理多单面加工;除刮削器外,还有少量尖状器、砍砸器。石器材质主要为脉石英和燧石,加工方法以锤击为主,少量压制。出土石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简单石核-石片技术打制的石片进行初步加工的刮削器;另一种为细石器,这种石器以燧石为主,多进行了精细加工,在修理方式上出现了压制方法。以本次发掘出土典型细石器文化代表器物——端刮器为典型例子:灰色燧石材质,长2.3厘米,宽1.7厘米,石片腹面同心波明显,背面背脊清晰,远端单面压制修理呈凸刃,左右两侧分别修理出亚腰形状,制作出复合工具,推测起到以便捆绑于木棍用来刮削兽皮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端刮器承载了古人对生存环境的理解、技术革新的能力及社会的组织形态。它的存在让我们看到,早期人类并非简单的生存者,而是在不断适应与改变中,努力与自然较量的创造者。借助这些工具,他们在困境中寻找生机,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胶东首次发现细石器遗存
围绕着大、小沽河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已开展多次,历次的考古调查只在地表采集到以脉石英为主要原料的石核-石片类器物,未能在地层内发现旧石器石制品;青岛地区地层内出土旧石器的遗址在此之前也只有大珠山遗址一处,年代距今6万年以上。本次经过考古发掘的西老庄遗址,在地层内除了出土以往发现的石核-石片体系石制品外,还出土了包含端刮器、细石叶、细石核的细石器,这些石制品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品特征,年代一般距今1万年至4万年,是继大、小沽河流域多次旧石器调查后的重要突破,为寻找该区域古人类的生产活动轨迹提供重要线索。
据介绍,这是青岛地区乃至胶东地区首次在地层内发现细石器遗存,为山东细石器分布增添新的版图。该遗址的地层年代学和出土石制品系统研究,将为完善山东地区旧石器区系文化、探讨山东地区石器技术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对于山东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之间的对比研究、石器技术的交流传播提供新的材料,也为研究该时期的古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水平,以及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方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
本次发现石制品的地层是以河流岸边较高地势处的河漫滩相的堆积为主,堆积为黏土与卵石角砾混杂,遗址受水流影响较为显著,原地埋藏属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发现的石制品整体包含两种类型,一类是以燧石、脉石英为原料,以端刮器、细石叶、细石叶石核为代表的细石器文化,推测时代为旧石器晚期;另一类以脉石英为主要原料,天然台面石核、片状石片、单边刮削器为主要特征。关于出土石制品的第6层和第7层的具体年代,需要等待光释光测年结果,以便对石制品的年代下限或者年代范围进行判断。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石玉兵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