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的交响”奏响音乐之岛
7月10日晚,“城市的交响”——青岛交响乐事业发展30年主题晚会在青岛大剧院举行,以一场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演出奏响了青岛本土交响乐发展走过30年的壮丽篇章,15个节目涵盖了交响乐演奏、合唱、朗诵、讲述、视频短片等表现形式。
跨越30年的昔日重现
一个城市交响乐队的创构和建设,是衡量这座城市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1994年5月12日,时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与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共同为青岛第一支交响乐团揭牌,开启了青岛交响乐事业30年的成长发展之旅。这位一直关爱青岛交响事业发展的交响乐指挥大师如今虽已逝去,但他的交响精神却在青岛这方热土上不断绵延发展。在“城市的交响”——青岛交响乐事业发展30年主题晚会上,李德伦曾经使用过的指挥棒“转交”到了他的关门弟子徐东晓的手中,他用恩师生前用过的指挥棒,指挥青岛市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进行演奏。正如徐东晓所言,30年前,这根指挥棒见证了青岛交响乐事业发展的萌芽,30年后它又见证了青岛交响乐事业的勃发。
同样,在这场演出中,青岛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也以30年的时间跨度实现着与自己的“隔空对话”。吕思清坦言,30年前,青岛有了自己的第一支交响乐团,“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它的首场音乐会,与乐团的各位演奏家们一起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直到今天一想起当年的演出盛况,我还是特别感动。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着家乡交响乐事业的发展,看着它一天天成熟壮大,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青岛是一方音乐的热土,这里到处洋溢着音乐的气息,也支撑着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音乐人的成长,所以不管走过了多少地方,家乡的舞台始终有着特别的意义,希望更多的国内外优秀音乐人,来到这座音乐之岛、艺术之城交流发展,祝福家乡的交响乐事业根深叶茂,蓬勃发展。”
多院团合作奏响“青岛交响”
晚会上,多支交响乐团同台献艺,青岛交响乐团、青岛市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中国海洋大学交响乐团、青岛战友交响合唱团等倾情演出,它们共同点亮青岛交响乐的美丽夜空,成为“音乐之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主力军。
演出曲目包括青岛籍音乐人栾树为家乡量身定制的城市主题曲《我的青岛》、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作品,更以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选段、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展现了青岛的多支交响乐团不断创新,通过联合委约、联合推广、共同演出等形式为歌剧、话剧、戏曲等艺术形式赋能,引领着中国交响乐发展的新方向,青岛交响乐的形象也在一首首作品的奏响中越来越清晰:青岛的交响乐事业走过30年,同时也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气派和青岛特色的、充满创新性和包容性的精品力作,如《马向阳下乡记》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五月的风》入选文旅部2022—2023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奥帆组曲》是青岛交响乐团首部拥有独立版权的委约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6月启动的“全城交响季”,作为“青岛交响乐事业发展30年”主题活动的重要部分,以“交响+文旅”为主线,将高雅艺术与时尚浪漫的城市氛围相结合、与青岛的城市气质相融合。目前已举行20余场交响乐快闪活动,营造出交响乐在全城上空飘扬、音符在城市中流动的整体氛围,让更多市民、游客在“惊喜”转身中,感受交响乐、感受“音乐之岛”的艺术魅力。
“时光见证人”回望交响30年
主题晚会上,特别设置“时光见证人”环节,让岛城乐迷共同回味青岛交响乐走过的30年美好时光。作为青岛市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第一任团长,青岛交响乐团原党总支书记、团长连新国一直收藏着青岛市文化局1994年第一号文件“关于对青岛市歌舞团《组建‘青岛交响乐团’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李德伦为青岛交响乐团揭牌当天,时任青岛歌舞剧院副院长兼青岛交响乐团团长的连新国更是参与了首场演出。他回忆道:“我当时不到40岁,作为贝司乐手,我跟那些从歌舞团管弦乐队一起成长起来的伙伴们同台演出,参与和见证了青岛第一支城市交响乐团的成功组建、首场演出。如今再想起来,我依然认为这应该是青岛这座‘音乐之岛’文化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另一位“时光见证人”刘玉霞则是从2005年青岛交响乐团重组开始讲起,“从成立开始,青交就把‘外宣城市,内惠市民’当作自己的使命,青交用交响乐这一世界语言让世界感知中国的发展、感受青岛的时尚与浪漫。与此同时,青交每年都会开展进基层公益演出活动,在更多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
青交艺术总监张国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一直为全世界的人民所向往,更重要的是青岛有音乐,因此也被称为“琴岛”。“30年来,青岛的交响乐事业蓬勃发展,也衬托着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内涵。”张国勇表示。
本场演出,青岛本土专业的、业余的交响乐团都在舞台上亮相,展现了青岛交响乐事业的百花齐放,整场音乐会选择的曲目呈现了各个乐团的特色与水平。
故事
每月都去赏“交响”
这一听就是30年
城市交响乐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乐迷的细心呵护与鼎力支持,就如连新国在回忆中所言,建团之初,面临着许多困难,乐团经费不足的消息被报道后,许多市民自发到歌舞剧院来捐款,“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岁小女孩,她跑到乐团把自己的压岁钱给捐了。30年过去了,不知当初那颗热爱音乐的种子是否已在她内心开出灿烂的花?正是因为有她,有千千万万个像小女孩这样热爱交响乐的人,青岛交响乐事业才会有30年的繁花似锦。”
今年80多岁的车炳久也是青岛交响乐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上世纪90年代,他无意间在广场上听到了乐团的演奏,被深深打动,“真没想到,这一听就是30年。”车炳久告诉记者,30年来,他每个月都会到剧场欣赏交响乐,这已经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交响乐总能让我精神愉悦,每一场演出都值得细细品味,总能唤起美好的回忆,对于艺术情趣和审美情操都是一种培养。”27岁的胡涟漪则是年轻乐迷的代表,在母亲的带动下爱上了交响乐的演出,每次听音乐会,她都会换上最为中意的服装,精心打扮一番。“生活需要仪式感,每次盛装打扮前来欣赏交响乐,是我的个人习惯。”胡涟漪说。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见习记者 吴涵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