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北宅新春民俗大巡演 “老中青少”四代同场传承非遗

原标题:“非遗”传承中的青春力量

孩子们佩戴着小毛驴道具,把小毛驴扮演得活灵活现;还有孩子挥舞着小鞭子,扮演赶毛驴的小顽童,童趣十足……春节刚刚过去,不少人都看了扭秧歌等民俗演出,而扭秧歌的队伍中,也是老年人居多。不过,开头这一幕却是发生在2月24日,崂山北宅街道的春节民俗巡演中,频频可见年轻人甚至是孩子的身影,“老中青少”的团队组合让非遗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

十几岁孩子秧歌扭得欢

2月24日,正月十五闹元宵。上午10时许,崂山区北宅街道周哥庄休闲广场上,人已经围了里三圈外三圈。

大崂秧歌飞扬热烈、沟崖高跷活力四射、峪夼柳腔婉转悠扬,2024“回北宅过大年”崂山民俗演出的最后一场在这里上演。

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每天上午,在周哥庄休闲广场主会场,演出都会如约而至。同时,民俗演出队伍还在北宅场地能达到演出条件的各社区轮流巡演。正月初九,在崂山区政府前的世纪广场举办的崂山区2024年春节民间文艺展演中,北宅的演出队伍大放异彩。

和很多民俗演出队伍中都是老年人不同,周哥庄广场上的民俗演出,随处可见年轻人的面孔。在队伍庞大的大崂秧歌表演中,来自北宅街道大崂村的大人和孩子们一起扭起来。男孩女孩们佩戴着小毛驴道具,把小毛驴扮演得活灵活现。还有孩子挥舞着小鞭子,扮演赶毛驴的小顽童,童趣十足。

12岁的王崇贺扮演的就是赶毛驴的小顽童,挥舞着小鞭子穿梭在队伍中的他很醒目。他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第一次扭秧歌,放寒假后,听说街道过年期间要演出,家里扭秧歌的奶奶就给他报了名。“我们排练了十多天,参加了很多场演出。”王崇贺说,扭秧歌非常好玩儿,如果明年还有的话,自己还想参加。

扭秧歌的队伍中,还有孩子已经是老选手了。书院学校四年级学生陈纾瑶学习扭秧歌两年了,在青岛67中读高一的马帅扭秧歌快十年了。当然,虽然扭秧歌的队伍里孩子不少,但是担任主角,又扭又唱的还是老年人。老老少少搭配起来,队伍显得特别有活力。

踩高跷队伍年轻人超八成

在广场的表演中,有一支队伍特别吸引人,那就是沟崖高跷队。在沟崖,踩高跷文化传承一百多年,早在2006年就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几年因为疫情等原因,沟崖高跷短暂休憩,今年重新组队出山。

脚踩90厘米的高跷,跟随着乐队节奏,高跷队员们先是慢慢绕圈走动,走着走着,突然鼓点急了起来,于是,整支队伍跑了起来,一边跑,一边变换着各种队形,现场氛围也瞬间嗨了起来。

在高跷队伍中,年轻人也不少。沟崖村群众文化负责人蓝春玲介绍,高跷队里如今80%以上是年轻人,高中生、大学生占到了三分之一。大一学生臧传瑶趁着假期参加了踩高跷活动,越试越有干劲儿,“高跷队里像我这样的新会员有很多,甚至有高中生也参与进来。”臧传瑶觉得,年轻人的参加,让高跷这项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

因为休憩了几年,沟崖高跷队今年也算是全新开始。蓝春玲告诉记者,队伍里有村里的高跷老把式,他们是高跷队的灵魂人物,队伍中猪八戒、孙悟空等角色扮演者,基本都是老人,“像这位扮演猪八戒的,得扭了四五十年了”。而队伍中的年轻人,主要有两批。一批是十几年前,沟崖高跷在崂山十中设立培训基地,当时培养了一批学生,“有的小姑娘都嫁人去了别的村,这次也回来了。”蓝春玲说,除了这一批,还有一批年轻人就是臧传瑶这样的新人,年前培训后顺利上岗。

“所有参加高跷队的队员,第一项工作就是给他们买保险。”蓝春玲说,和其他表演项目不同,踩高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队员的身体条件也有比较高的要求,有恐高症的、高血压的,甚至腰不好的,都上不了高跷。

不过,让蓝春玲感到欣慰的是,有着百年传统的沟崖高跷,在村民中种下了高跷基因,村里那些从来没踩过高跷的年轻人,绑上高跷后,练着练着就找到了感觉。“我们今年算是把沟崖高跷重新组织起来了,但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蓝春玲说,今年的高跷表演很受大家的喜欢,这也给了队伍信心,她想和大家一起,把沟崖高跷更精彩的一面呈现给更多人。

中青年群体爱上峪夼柳腔

《丹心要学月月红》《生意兴隆》《春满园》《冷风面》,周哥庄广场上的春节民俗演出,以峪夼柳腔结束。

“你看到那个穿蓝衣服的没?她叫李瑞蕾,是袁玲老师的徒弟。”一边看着舞台上的演出,北宅文旅中心主任王雅娟一边给记者介绍。

峪夼社区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老村落,峪夼柳腔已传承了200余年。据介绍,峪夼柳腔是青岛独有的古老戏曲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源于大沽河流域,广泛流传于青岛地区。峪夼柳腔的特点是运用崂山当地方言进行表演,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2021年,峪夼柳腔被评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焕发了蓬勃生机。

王雅娟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发展峪夼柳腔,北宅聘请了袁玲亲自指导,袁玲是新凤霞的徒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腔代表性传承人。而李瑞蕾能成为袁玲老师的徒弟,也得益于家学传承。“李瑞蕾的父亲以前就是唱青衣的,能唱哭半个村,李瑞蕾从小在这个环境里,父亲就是老师,田间地头就是舞台。”王雅娟说,这种父女传承,再加上名师点拨,使得峪夼柳腔得到更好发展。

北宅以柳腔剧团为中心,通过传习课堂、进社区、入校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热爱柳腔的中青年群体。峪夼柳腔以崂山区为核心,不仅活跃于胶东半岛,还影响到了河北、江苏、东北地区。峪夼柳腔依据时代需求进行即兴创新,并加入时尚元素,创作讴歌新时代、反映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剧目,像原创作品柳腔新唱《不落的灯塔》《众志成城战疫情》《反诈骗》等,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老中青少”让非遗有传承

在周哥庄广场进行的崂山民俗演出中,沟崖高跷和峪夼柳腔都入选市级非遗,五龙村舞龙和崂山大秧歌则入选区级非遗。北宅街道通过不断加大这些非遗项目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激发这些非遗项目的活力。

“像大崂秧歌的队伍,是老中青少四个年龄段都有,沟崖高跷也聚集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队员。“北宅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立园表示,非遗民俗要传承下去,就要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要有传承人,就要让年轻人参与进来,老一辈把技艺传承给他们,然后一代代传承下去。

2023年12月13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全省群众性小戏小剧巡演优秀单位名单。北宅街道峪夼柳腔剧团因在群众性小戏小剧巡演工作中表现优秀,被通报表扬。峪夼柳腔的发展,离不开北宅街道的支持。在谈到重启沟崖高跷队伍时,蓝春玲也表示,从化妆、服饰、训练到演出,组建一支精彩的高跷队伍并不是容易的事儿,离不开街道的扶持。

除了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非遗民俗的传承也离不开氛围的营造。正月十五演出前,演出队伍在广场上热身,周哥庄的很多孩子好奇地在热身队伍里跑来跑去,跟着比划,有的孩子想扭秧歌,有的还想着踩高跷。非遗民俗的传承,也是这样一代代熏陶出来的。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王熠冉]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02/28 08:07
· 来源 ·
半岛都市报
· 责编 ·
王熠冉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