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来大集寻觅青岛的年味 在“非遗”中感受别样烟火气

原标题:打包“非遗” 感受别样烟火气

非遗谈家庄黄香、巩氏根雕、开春大包、丰隆屯大红蜡、罗家村糖瓜……1月23日,胶州市胶东年味非遗大集在于家新村喜庆开场,特色非遗产品现场展销,本地土特产云集,让人们选购到了心仪的年货,感受到了浓郁的年味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手艺制黄香很抢手

23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于家新村大集,前一天下的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尽管室外温度达到零下8摄氏度,但也没有抵挡住村民们赶集的热情。记者注意到,大集西侧的入口处,整齐摆放着十多个非遗项目的展示摊位,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谈家庄黄香。

“从16岁开始就跟着家人学习制作黄香,到现在已经38年了。别的俺不敢说,在这十里八村,我生产的黄香论工艺和质量,那绝对是头一份。”54岁的青岛市级非遗谈家庄黄香传承人谈伟告诉记者,谈家庄黄香有100多年的历史,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

“今年传统黄香的销量非常好,客户要是不提前下单的话,到过年的时候肯定拿不到货。”谈伟告诉记者,每到过年,很多青岛人会买香祭祖,所以临近年关,传统黄香开始畅销,一个多月至少要生产10多万封黄香,很多客户担心要不到货,早早下单预定。黄香主要销往青岛地区以及周边的高密、诸城等地。与往年不同的是,他推出了新研发的天然柏木香,在榆皮粉中添加香柏粉、蜂蜜等成分,有安神除烦、促进睡眠、缓解风湿、改善体质等功效,刚上市便赢得各地客户的好评。

传统大红蜡备受青睐

在胶东农村地区,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对写着烫金大字的大红蜡烛,既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非遗大集丰隆屯刘记蜡铺的摊上,年纪轻轻的姑娘刘甜甜已经是做蜡烛的第六代传人了。据刘甜甜介绍,一般秋天开始做腊芯,入腊月就开始融牛油,开始沾蜡。一对红烛的售价为10—80元,现在已经进入定购蜡烛的高峰期,她的父亲刘启友在家中张罗,等待各地商贩直接上门采购。

记者了解,丰隆屯村还有几户民间手艺人,每到年前也会制作大红蜡,拿到集市上卖。在于家新村大集上,65岁的丰隆屯村村民李胜先拿着细毛笔蘸着金色的颜料,在一根大红蜡烛上写下了“黄金万两”四个字。“大红蜡上用烫金大字画了一个带‘丰’字的LOGO,这是丰隆村蜡烛的标志,也暗含希望‘丰收’意思。”李胜先说,根据长短和粗细不同,他家一对红烛的售价通常在10—80元之间。“一年能做一吨蜡烛,两三千对红烛,两个月能赚2万元。提前把蜡烛做好,一般一进腊月门就赶集,五天轮换一个集,胶东街道的大店大集、邹家洼大集、十字坡大集和大姜戈庄大集等都轮着去。”李胜先补充道。

非遗糖瓜品甜蜜年味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又称“辞灶”,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糖瓜是其中最重要的祭品,把糖瓜摆上餐桌,饱含着百姓对新一年美好的祝福。

“我丈夫匡宝江是胶东街道罗家村居民,17岁开始便跟着家人学做糖瓜,一做就是40多年。”在非遗大集罗家村顺源糖瓜摊位上,58岁村民肖素娇向记者娓娓道来。每年入冬第一场冷空气来临,他们村就开始制作糖瓜。以前几乎全村都做糖瓜的生意,后来因为这个活非常辛苦,很多村民改了行,现在只有几家坚持了下来。小年之前,糖瓜供不应求。现在零售40—50元一公斤,一天能做约70公斤糖瓜,一月能销售2000公斤。“主要做冬天的三个月,差不多能销售5000多公斤。在低温储存、常温运输的条件下,除了青岛地区外,发货远到广东深圳、东北哈尔滨等地区。”肖素娇说。

据了解,胶州市胶东罗家村做糖瓜的历史有上百年,当地人制作的糖瓜味道香甜可口,很受欢迎,因此得了一个“糖瓜村”的称号,2017年,麦芽糖制作技艺被确定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大集满满烟火气

冬日暖阳中,人间烟火浓。在非遗年味大集上,开春大包、巩氏根雕、孙氏脂渣等特色非遗摊位现场展销,茂腔戏剧、财神送福、汉服走秀等特色活动轮番上演。

“卖豆腐,新鲜的豆腐!”“捎着羊肉了,自家养的羊,现杀现卖!”“海米、干鱼、虾皮,批发价卖了!”来集上听摊贩们吆喝两嗓子,这才是年的味道。胶州湾小海鲜、胶东淡干虾米、质地坚韧而有弹性的海蜇皮、本地黄心大白菜、胶东一卤鲜鲅鱼、鲜美的小蛤蜊肉、家养的小山羊、小公鸡、肥硕的大白鹅……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汇集在胶东街道于家新村大集上。

“来两斤猪肉和一个猪头!”家住胶东街道麻湾村的王大爷骑着电动三轮车,赶六里路买上了称心如意的年货。浓浓的年味里,大包小包的购物袋里,买的卖的、老的少的在乐呵儿声里把年货置办全。

当天上午,身穿盛装的“财神爷”在于家新村非遗年味大集西门口,为赶集的市民送上“金元宝”“金铜钱”,寓意“送财、送福”。调皮的孩子好奇地剥开包装,那是一块块用金黄色锡纸包裹的巧克力,甜甜滋味里送上了新年好彩头。

汉服、花棉袄、军大衣,这些网红版的服饰标配在于家新村大集上随处可见,两位汉服小姐姐宛如仙女下凡,一下子把传统的年味衬托出来。来自塔吉克斯坦的郝乐和哈萨克斯坦的爱琳娜是当地一企业的员工,爱琳娜戴着红红火火的大围巾,“包裹着”新一年的希望和祝福。他们沉浸式感受着乡村大集的热闹气氛,看到记者的镜头,高兴地说:“来赶非遗大集了,红红火火过中国年!”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马妮娜 马丙政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王熠冉]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01/24 08:09
· 来源 ·
青岛晚报
· 责编 ·
王熠冉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