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海一号”携“蛟龙”再探海
首次搭载外籍科研人员 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青岛起航 预计海上作业45天
8月10日上午,在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伴随着“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缓缓驶离母港,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正式起航。这是我国在“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下开展的首个大洋国际共享航次,“蛟龙”号将首次搭载外籍科研人员下潜作业。
预计海上作业时间45天
记者了解到,该航次按照“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总体安排,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预计海上作业时间45天,共60名队员共同参与,包括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12家单位的科考队员,以及哥伦比亚、葡萄牙、澳大利亚、墨西哥、尼日利亚、新加坡、孟加拉国等国家的8名科学家。
“‘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组织全球六大洲、39个国家、64个机构的专家共同发起。该计划是联合国‘海洋十年’批准的第4批‘行动方案’中唯一的大科学计划,也是我国迄今获批的唯一聚焦深海的大科学计划。”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唐冬梅介绍,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首个由中国事务管理局发起的深海大洋国际航次,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旨在为提升全球深海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许学伟表示,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六大洲的科学家共同发起、共同设计、共同实施的一个科学考察航次。该航次计划在西太平洋典型生境目标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调查,利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箱式、拖网、温盐深测量仪、海底着陆器等装备调查海山深海生物类群,掌握深海典型海山生境所在区域的位置、环境特征和生物群落组成,进一步提升调查海区的深海生物多样性和深海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
“蛟龙”号已完成158次下潜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到2017年,“蛟龙”号用8年的时间下潜了158个潜次,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从0到1的突破。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将由中方的科学家与外方科学家共同编组,按学科专业分为不同组,共同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其中包括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展下潜作业,也包括利用我们的测深仪、采水器、深海抓斗、生物拖网等调查装备开展地质、生物等领域的常规调查作业。“当我被选中参加这次航行时,我非常激动。虽然我以前有机会参加远海航行,但这是第一次有机会和载人潜水器一起航行!”作为参与该航次科考的队员之一,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博士后安德鲁对此行充满了期待。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实习生 于萌 通讯员 姬瑛凡 石亦斌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