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能手表成攀比工具!孩子只要最新款,家长硬着头皮买
步入新学期,许多学校虽然禁止学生带手机,但并不限制戴手表,于是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表的人数逐渐增加,打电话、查定位、计步数……除了这些传统功能外,如今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甚至还能拍照、加好友、玩游戏等等。
然而,新事物带来了新问题。“其他同学的手表不是这个牌子的,我和他们玩不到一起”“同学换了最新款,我也想要”。架不住孩子们的软磨硬泡,家长纷纷为孩子滋生出的攀比现象买单。对此老师和专家表示,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及时消除攀比心理。
儿童手表个个都不便宜
智能手表既能避免孩子过早接触手机,又方便与孩子随时联系,成为不少家长开学后必买的学习装备。近年来,华为、小米、OPPO及小天才等品牌均推出了适合儿童使用的智能手表。
无论是作为手机的衍生产品,还是专门为儿童打造的智能手表,如今的智能手表都可以集打电话、定位、聊天、交友等功能于一身,价格自然也是不菲。在东城区一家商场的电子产品区,某品牌的智能手表被安排在最醒目的位置,拥有全新功能的主打产品售价达1999元。
“开学第一个月,好多家长来我们这里买手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去上百块儿。”店员表示,最新款的手表销量很好,很多孩子即使已经拥有了老款的手表,看到最新款后还是会央求父母再买一个,他已经目睹了好几起类似的情况。
“同学们都有最新款的,功能多,孩子觉得自己的装备落伍了,我觉得这也可以理解吧。”店员笑着说。
不少孩子出现攀比心理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的儿童智能手表,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家长购买手表后,为孩子配备好SIM卡,孩子不仅可以随时与家长通话、视频,还可以通过手表内自带的“好友微聊”“碰一碰交友”等功能,与其他小朋友或同学互加好友聊天。不过,不同品牌的智能手表不能互加好友,因此当一个班里大部分同学使用同一个品牌的智能手表时,那些使用其他品牌甚至没有智能手表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被“排斥在外”的感觉。
“我们班一共42个人,平时上学会戴智能手表的有一半左右。”今年刚上初一的学生紫依告诉记者,他们班同学用的智能手表品牌较为集中,开学一两周之后,一些使用手环或其他品牌智能手表的同学,也都逐渐换成了同一品牌的手表。“买其他牌子的手表,没法和大家交友聊天,买了也没用。”
而市民张女士则表示,她上4年级的儿子在开学后一直央求她购买一块电话手表,为此哭闹好几次,甚至表示愿意多做家务,只为了能用上“和同学一样的手表”。张女士只好为孩子购买了心仪的产品。“买之前没想到儿童手表这么贵,都快赶上一个Apple Watch的价格了,但为了孩子开心,只能硬着头皮买了。”
老师:攀比心理应及时纠正
“手表只是一个学习、生活的辅助工具,家长应该及时引导孩子,别将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功能上。”西城区某重点中学教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李老师认为,很多家长购买儿童智能手表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避免孩子过早接触手机屏幕影响视力。但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的新功能层出不穷,很多人已经被这些消费主义的“套路”带偏,为商家的营销买单,这样发展下去最终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是因为大家都有,孩子才想买,这是不对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购买一个东西的原因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他人的影响,更不应该为了追逐潮流或是怕被同龄人排挤而购买。”李老师表示,自己所在的中学规定,学生在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而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在课堂内也是不允许使用的。没有了使用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们出现相互攀比的行为。
二年级学生的家长韩女士也认为,家长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教会他们正确的消费理念。“我给孩子买的就是一块儿普通的儿童手表,才300多元,平时孩子打打电话、听听英语,这些功能已经够用了,没有必要换新的。”韩女士曾就职幼儿教育行业,她认为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家长应该抱有自己的原则。“不应该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尤其是与同学攀比这种不理性的要求。现在孩子攀比的仅仅是一块儿手表,以后可能是最新款的电脑、球鞋或是奢侈品,到那时再纠正,孩子心理会有落差,也很难转变消费观念了。”
专家:将社交桥梁转移到兴趣爱好上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会有一种在群体中寻求优越感的倾向。而8岁到12岁的孩子,正经历从亲子圈向伙伴圈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欣赏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如果一个孩子使用了很时髦的电子产品,会很快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智能手表就充当了孩子之间交流的‘入场券’。”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杂志首席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刘勇赫认为,在孩子眼里,新兴智能产品由于受到大多数人追捧,成为了得到群体认同感所需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伙伴圈中形成了“亚文化”,孩子们都会谈论相关话题,继而出现攀比心理。
刘勇赫认为,对于这种现象,家长和学校应正向引导,让孩子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兴趣发展和社会交往上,应教会孩子不去单纯欣赏物质产品,而是去欣赏某种特长、对他人的帮助以及为集体所做的贡献。在这方面,家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成就兴趣,是家长始终应该坚持的准则。家长应多挖掘孩子的爱好,并为他提供交流的平台。当孩子将兴趣发展为自己的特长、优势,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桥梁自然就会从对物质的膜拜,转移到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上。”
“那些因为没有某种智能产品,就感到被排挤、孤立的孩子,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这时可以不急着去安慰他们,而是可以多多鼓励他的特长和独特贡献,让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来自于优秀的品质,而不是外在的电子产品,从而可以减少智能手表等‘亚文化’的影响。”刘勇赫说。
此外,刘勇赫也建议,学校老师应多关心孩子个体的心理动向,用社团活动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挖掘每个孩子的优点,并倡导积极阳光的班级文化。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古德]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