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75颗卫星送入轨道 山东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原标题:成功将75颗卫星送入轨道

前不久,在距离火箭发射点位2.8公里的山东海阳连理岛观礼区和万米金滩上,数万名游客的目光紧紧追随着烈焰的轨迹,见证了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将8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在这激动人心的背后,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鲁东大学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保障工作。这已经是鲁东大学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第十三次承担并圆满完成海上卫星发射支持装备保障任务。

近日,记者来到了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见到了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滕瑶,听他讲述鲁东大学如何坚定不移地朝着海洋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

“在此次海上运载火箭任务中,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负责近海海况与姿态实时测试和发射瞬态振动冲击测试等工作,为海上运载火箭顺利发射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同时积累有效监测数据,以进一步研究提高海上发射的安全高效性。”滕瑶说。

为什么火箭在海上进行发射?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海上发射火箭优势明显。中国是海上强国,能够支持大型火箭在海上发射。”滕瑶解释,海上发射船的排水量达35000吨,而目前中国最大的火箭发射推力在1000吨左右,海上发射船足够支撑火箭发射。其次,发射点位离岸较远,能够完全避开人员密集区。从整个安全、可靠、乃至提升火箭能力来说,海上发射具备先天优势。

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的成立契机,缘于我国第一次海上航天发射。时钟拨回五年前。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发射成功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此为契机,牵引整个山东,包括咱们烟台海阳的航天能力。”滕瑶说,“牵引首先就要有人才,有技术的支撑,当时就提出来依托鲁东大学,把烟台本地的力量动员起来。”

为了实现海上发射火箭这一目标,2020年底,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鲁东大学,联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船集团第709所、东方航天港产业园等13家国内顶尖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和产业园区,共同成立国内首个集“船、箭、星、控”于一体的海上航天领域重大科研平台。

“成立后,我们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吸引包括学校的教授、博士、在校的硕士以及外部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快速形成了核心技术科研团队。”滕瑶介绍。同年,东方航天港产业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为鲁东大学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团队提升航天能力、开展航天科研项目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平台和契机。

作为国内首个集船、箭、星、控于一体的新型研发平台,团队先后突破了海上发射支持装备设计、海上回收及验证、火箭尾焰导流与防护、海上卫星发射及回收指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圆满完成海上发射方案论证、装备稳定性控制、结构安全优化、支持保障装置研制、海上实测等任务,已完成13次海上发射任务,成功将75颗卫星送入既定轨道,为常态化、高频化、安全可靠发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记者 冯彦文

通讯员 刘铭 报道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11/01 08:50
· 来源 ·
大众日报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