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成功保障13次海上发射任务 山东航空航天“身位优势”从何而来

原标题:山东航空航天“身位优势”从何而来

9月24日,在山东海阳市附近海域,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采用“太空拼车”的方式,将八颗卫星送入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我国第13次、今年第5次海上发射任务,标志着东方航天港已形成了标准化海上发射保障机制体制,初步具备常态化海上发射能力。

海上发射,为何频频选择山东?近日,记者深入烟台海阳等地采访,探寻山东航空航天“身位优势”从何而来。

海上发射,海阳有独特的“地利”因素

“第一次亲眼见证火箭从海上发射,我真是太激动了。”9月24日,从辽宁专程到海阳观看火箭发射的张晨说。

陆地那么大,为什么要去海上飞?

长征十一号、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总指挥金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里,火箭尺寸越来越大,发射频次越来越高,海上发射可以将安全、灵活、经济、高效的特点充分发挥,也可以将火箭生产制造发射一体化高度融入地方经济中,形成健康的、可循环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

“相比于陆地发射,海上发射火箭有三个明显的优势。”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给出了更详尽的答案,“首先是机动灵活。一艘船就是一个点位,地球70%都是海域,都有可能成为发射点。其次是节约成本。得益于海上发射点位机动灵活的特点,运用海上平台发射火箭能够将发射点‘搬运’至低纬度地区,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速度,从而减少火箭燃料的消耗量,也有利于提升卫星的使用寿命。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解决了陆地发射航落区安全的问题。陆地发射火箭时落点可能会落在居民区,或者是邻国区域,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民事或国际纠纷,而海上发射远离人口密集区,更加安全可靠。”

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作为发射母港,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自此,海阳成为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打造出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山东海阳有着独特的“地利”因素。

“海阳港虽然并不是一个大港,但具有位置独立、安全的特性,可满足小倾角、太阳同步轨道等多种轨道卫星的发射需求,非常适合做发射母港。”张华介绍,海阳面朝黄海海域,盐雾气候比较少,这对于精密制造的火箭及卫星发射会起到很好的养护作用。

“如今,我们的发射几乎覆盖了远海与近海、白天与晚上、热发射与冷发射技术,几乎全方位地进行了有效尝试,这对中国海上火箭发射来说是重大的突破。”张华表示。

抢先一步,布局谋划商业航天产业

首次海上发射任务成功后,山东以此为契机,抢先一步谋划商业航天产业,在海阳设立东方航天港,围绕海上发射全产业链布局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规划布局了‘一港三区’,即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其中,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按照‘一港两用’思路建设,满足海上发射保障、兼顾通商通航能力,规划打造全国首个‘冷热兼顾、固液兼容、军民商共建共用’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高中前介绍。

2020年11月22日,东方航天港总装首发火箭长征十一号遥九火箭出厂,拉开了在山东火箭总装测试的序幕,产业化方向取得新的成果。2021年,烟台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全省航空航天产业跨越发展。

如今,锚定航空航天赛道,山东多地正加速铺陈布局,探索“问天”征程。今年2月,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卫星发射升空,其中有4颗卫星为“山东造”。其中,“威海壹号”01/02星是国内首个面向海洋目标探测识别的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烟台二号”卫星是一颗高分辨率对地光学遥感卫星,其综合指标处于商业航天头部地位。“济高科创号”卫星是国内首颗星载一体化设计研发的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运营后将为自然资源监测与调查、灾害应急管理等提供高频遥感数据服务。

航空航天全产业链生态圈加速形成

“你现在脚下的位置,就是几天前‘捷龙三号’火箭发射时被固定的位置,是我们为捷龙三号设计的‘专座’。”日前,记者登上我国第一艘专业海上火箭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介绍。

和陆上发射不一样,海上发射把船作为发射平台。然而,在一段时间里,海上火箭发射无船可用,每次只能临时改造货船等其他船舶来完成任务。眼看发射订单越来越多,急需“专业的船来干专业的事”。

就在今年,有着开阔甲板、“加强版”避雷针的发射船正式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东方航天港的“接单”能力。“今年发射测试的总量是过去四年的总和,尤其是新客户越来越多,新订单越来越多。”滕瑶介绍。

不仅是发射场,生产车间里也是新订单不断。记者在位于东方航天港的一家商业航天公司了解到,3枚火箭的舱位在6个月前就已被6家商业卫星公司预订一空;在另外一家企业里,同时有3枚火箭已提前完成一系列基础测试。

“过去是‘星等箭’,现在是‘箭等星’,卫星来了之后,马上就可以走发射流程。今年订单很多,灵活发射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某火箭公司装配测试组组长姜仁杰介绍。

在东方航天港,从火箭制造车间开车到海边发射场,不到一刻钟。一条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起了沿途不同的功能区。“短短6公里的道路上,我们构建起了商业航天的完整产业链条,把生产制造、发射和应用都压缩到一个空间里,目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环节流程能压缩多少,释放的市场活力就有多大。”高中前表示。

锚定“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的目标定位,东方航天港先后引入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九天行歌等标杆企业,落地产业项目23个、总投资273亿元,全面构建起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徐盛世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10/09 07:11
· 来源 ·
大众日报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