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东营牵手宁波 黄河三角洲蓝碳跨省“变现”

原标题:东营牵手宁波,黄河三角洲蓝碳跨省“变现”

转让碳汇169.57吨,价值7527元。黄河入海口首笔海洋生态修复碳汇近日在宁波成功交易,专项用于宁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替代性修复。

此前宁波象山某企业向外海域排放废水,损害海域环境。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与企业达成协议,企业“以碳代偿”,购买碳普惠减排量承担损害责任。

海洋碳汇,即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目前,新增碳汇才可交易。此次交易碳汇便来自黄河三角洲的永丰河南盐地碱蓬修复项目。

“这是2023年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一部分,对575公顷的盐沼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东营市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引入社会资本,承担修复和后期养护工作。”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生态资源研究室主任董洁说。

经核算,2023年5月20日到2024年5月20日一个核算期内,该项目边界内年度可交易碳汇量1811.7939吨,可产生经济效益8万多元。这些碳汇在宁波产权交易中心上架后,即完成首笔交易。

生态保护修复,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董洁介绍,此前,当地一些区域滨海盐沼生态系统衰退、岸线防护天然屏障遭破坏等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东营市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修复滨海湿地4537公顷,退养还滩678.57公顷,修复岸线18.15公里。现在,黄河口蓝天白云、飞鸟成群,生态系统有效恢复,固碳增汇效果显著。

2021年,东营市成为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全市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如何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当地一直在探索。

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效果,也引起了宁波海洋研究院的关注。经多次洽谈、实地考察,该院牵线促成了此次合作。

“经系统修复,当地生态产品价值已经显现。”宁波海洋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丛颖说,“虽然首笔交易量不算大,但意义不小。浙江是‘两山’理论的发源省份,正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黄河三角洲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两地跨区域合作,有助于扩大蓝碳‘朋友圈’,共同探索全国统一大市场趋势下的蓝碳交易机制。”

“首单交易达成,迈出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增汇—碳汇价值实现—促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良性循环的重要一步。”董洁说,后续将在与各方的合作交流中,探索优化碳汇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路径。

(大众日报记者 赵丰 李明 贾瑞君 娄和军)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07/31 07:44
· 来源 ·
大众日报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