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截至目前已有3.3万名逝者在青岛海葬 生态葬成新风尚

原标题:3.3万“恋海人”:让生命回归海洋

有海的地方,就有思念。在青岛,海葬服务团队把参加海葬的故人敬称为“恋海人”,称自己为“恋海”团队。在他们的工作日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不仅有诗人的情怀,我们更有“恋海人”的情感。

从1991年青岛启动首次公开海葬以来,累计已经有3.3万名故人在青魂归大海。而以海葬为起点,包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在内的生态葬逐渐兴起,绿色祭扫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出现形式多样的新方式,为守护青岛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作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的破冰与探索

从八大峡码头乘船启航,沿青岛的黄金海岸线一路向东南,约1小时的航程,就来到了东经120度24分—26分,北纬36度00分—02分的海域。1991年10月31日上午9时,青岛在这片不到11.1平方公里的蓝色海域举行了首次公开海葬。低回的哀乐中,北海舰队“天目山号”登陆艇搭载着150余位逝者亲属缓缓启航,他们在这里将亲人的骨灰撒向了千顷碧波。

青岛首次公开海葬的举行,缘于一位老人在媒体上发表的公开信。“建议我市采取这个方式,将亲人骨灰撒向大海。”这位名为贾延祺的老人表示,“接受新事物总有个过程,要有人出面组织和引导,要有人带头。我和家属商量好了,青岛如果开展这项活动,我们保证第一批参加,将亲人的骨灰撒到大海里去。”1991年5月24日,《青岛日报》专门刊登了这封读者来信。

实际上,当时青岛日报群工部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建议青岛举办将先人骨灰撒向大海的活动,当时的日报只摘发了其中一封。而正是这封信,揭开了青岛海葬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也拉开了节地生态葬的序幕。

节地生态葬渐成新风尚

随着海葬的逐步推进,愿意参加海葬的市民越来越多。原本只有在春秋两次举行的集体海葬,已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2016年下半年开始,青岛改每年春秋两次的大规模集中海葬为春秋两季的常态化、小规模、多样化海葬形式,供群众自主选择。6名年轻业务骨干成立了专门负责海葬工作的“恋海”服务团队,为逝者家属提供从电话预约、现场报名、手续办理、骨灰换装、调度车辆船只、海葬仪式到乘船出海的全流程服务。

在参加青岛海葬的人群中,既有土生土长的青岛普通群众,也有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党员、老同志,更有在青岛服过役的革命军人,还不乏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他们都充满着对大海的向往和眷恋,充满着为子孙后代多留碧海蓝天、多留绿水青山的责任和情感。

“从最初的观望迟疑到如今的积极参与,海葬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今年年初就有1700位逝者家属报名参加海葬活动,我们也将根据天气情况分批分期组织海葬仪式,向逝者做最后的告别。”市民政局副局长王海春介绍,近年来,青岛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建成西山生态人文公园进行撒散、深埋等不保留骨灰的陆地自然葬,迄今已陆地自然葬2061位逝者。“去年,青岛在全市范围内培树了以市殡仪馆生态人文公园为代表的10个省级‘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安葬试点项目,鼓励群众选择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推动形成了节地生态安葬新风尚。”王海春说。

在节地生态安葬不断推进下,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与山海为伴、徜徉在碧海蓝天。从1991年10月31日至今,34年来已有3.3万名逝者在青海葬,为国家永久节约土地150余亩,为岛城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绿色祭扫形式多样

3月28日上午,市民孙女士来到市殡仪馆,为逝去的父亲献上一束鲜花,寄托思念之情。

虽然时隔多年,孙女士依然清晰记得当年为减少焚烧祭奠品,青岛在全市范围内发起的“鲜花换烧纸”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自觉带着鲜花来祭扫,绿色文明之风逐渐被家属接受。”孙女士说。

“目前,我们开发了包括鲜花祭扫、植树绿化、家庭追思会、踏青遥祭、网络祭扫、无烟上坟等多种方式缅怀亲友、寄托哀思,引导市民自觉采用文明低碳方式缅怀逝亲,逐步由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精神传承上来,做到文明祭祀、低碳祭扫。”市殡仪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明节期间,市殡仪馆将在追思广场首推自助电子祭祀礼。

2018年清明节起,市殡仪馆持续在清明节、寒衣节、除夕三大祭扫节日期间举办大型绿色公祭活动。此外,有的市民采取网络祭祀、居家祭祀等便捷、生态的祭祀方式缅怀先人。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4/03 08:07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