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家门口有养老服务站 青岛加快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原标题:家里适老化改造、家门口有养老服务站,还可免费体检……青岛加快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让老人居家养老“幸福指数”飙升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基础医疗服务、参与丰富的文娱活动,足不出户就能舒适养老,来到社区还能参与社区服务……近日,青岛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28个部门联合下发《青岛市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全力打造充满人文关怀、设施完备、服务便捷的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近日,记者走进市南区、城阳区、莱西市等地的多个社区,感受这里的老人如何乐享晚年生活。

小改造带来大便利

宜居环境托起幸福晚年

“家里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家门口’附近有社区养老服务站,时不时还可以享受免费体检……日常生活所需在这儿基本都能满足。” 说起自己的居家养老生活,家住城阳区流亭街道东蓝家庄社区80多岁的李先生便止不住话匣子。

这是城阳区东蓝家庄社区老年生活的真实缩影。近年来,城阳区流亭街道东蓝家庄社区聚焦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应急救援站等空间,切实做到资源在社区整合、问题在社区解决、服务在社区拓展。

“你看,桌子拐角会包上防撞角,晚上起床有感应小夜灯,屋子里还装了燃气和烟雾报警器,燃气有泄漏或者烧干锅有烟雾,报警器就可以及时把危险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给社区和子女……”家住东蓝家庄社区的刘阿姨家里已经进行适老化改造一年多了,提起适老化改造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刘阿姨赞不绝口。

为了能够让社区老人在家里也能舒适养老,适老化改造工作人员逐户摸排走访五类困难老人群体,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与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每户家庭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改造方案。经过全面细致的评估,对社区41户老人家庭的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区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安装了智能语音服务、烟感探测器、门磁感应器、紧急呼叫、睡眠监测毯等智能化设备,以及护理床、防褥疮垫、轮椅、助行器、防滑垫等400余件设施,老年人日常用气、用水、健康等数据会实时汇聚到“城阳区数字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全天24小时远程无感式实时监护和预警服务。

一旦识别到老人有紧急呼叫、血压预警、燃气泄漏等异常预警,平台会启动“家庭、社区、街道、区级”的四级联动响应机制,老人家属、社区或街道响应人员会实时收到电话和短信通知,及时进行响应处置。东蓝家庄社区还建立了应急救援站,配备便民服务台和专门的服务柜,提供如紧急医药用品、应急充电以及紧急咨询等多样化服务。确保在警报触发时,应急救援团队能够迅速反应并及时提供应急帮助,织密“5分钟救援圈”,打通应急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医养结合

让老年人老有“医”靠

“在社区养老服务站就能免费享受艾灸、降糖理疗、高压氧舱等服务,这些健康服务真的很管用,我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今年80岁的王阿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之前一直饱受高血糖和高血压困扰的她,特别满意社区的健康服务。

据了解,东蓝家庄社区着力推进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将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相融合,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宣教、老人照护及就医等服务。记者了解到,社区还建立了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定期邀请街道卫生院为社区6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免费健康查体,为老人建立一人一册健康档案。除此之外,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室,建立了艾乐社区,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免费艾灸、免费查体、定期义诊、老人照护及就医等服务。

在市南区的中山路社区,老人们的生活也很有“医”靠。自2024年起,在中山路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推动下,中山路社区与青岛市立医院疼痛科专家紧密合作,共同创建了“无疼痛社区”,通过定期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免费义诊活动,促进社区老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得到有效提升。今年,社区将全面推行上门一对一问诊服务,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享受健康服务;同时,社区养老服务站为每位老人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实时跟踪健康状况,确保老人享受到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社区还设立了中医理疗室,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推拿和艾灸服务,深受老年居民的欢迎。

家门口的为老服务

点亮晚年生活

“我们平时在这里下下棋、打打牌、健健身,特别惬意。社区养老服务站办得好,就像在家里一样温暖,我们社区就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居住在东蓝家庄社区的王大爷笑着说。

走进东蓝家庄社区的养老服务站,棋牌室、图书室、健身室、康复室、助餐等功能区一应俱全,老人在此可以享受到休闲娱乐、健身运动、康复理疗、心理辅导等服务。为了打造老年人的理想生活家园,东蓝家庄社区高标准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有效整合多种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多样化“为老”服务。

为了带来更多体贴周到的为老服务,社区还引入了党建企业、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定期组织志愿者为社区行动不便、常年卧病在床的居民提供医疗、上门维修、爱心义剪、卫生清理、助餐服务等“零距离服务”。除此之外,社区还建设了星级养老机构,完善社区养老配套,保障了社区为老服务的便利性。

市南区的中山路社区养老服务站也积极拓宽服务广度,积极组织银龄志愿服务队,服务范围不仅覆盖老年人,还延伸至残疾人、孤独症儿童等群体;社区的老年健体团会定期举办健步行活动,增进邻里友谊,同时,社区还开设老年小课堂,涵盖插花、京剧、声乐、乐器等多个领域,极大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服务“邻”距离

社会参与焕发银龄风采

在莱西市水集街道,有这样一支特殊的服务队,成员共15人,平均年龄在67岁。这群“红马甲”一直活跃在社区大街小巷,成为守护社区、扮靓社区的“最美夕阳红”,他们就是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德松志愿服务队。

今年93岁的银发老党员昌德松是志愿服务队的“灵魂人物”,从三尺讲台退休后,他开启了自己的另一份事业——为社区志愿服务。退休后的他,不仅自费打造了6条“文化胡同”,还自掏腰包购买各类图书免费供社区居民和学生们借阅;手绘文化墙,让胡同会“说话”;打造了“德松文化小院”。从家庭书屋到文化小院再到设立“路边书报服务站”,从社区课堂到志愿巡逻……这些都是这位“90后”退休以来志愿打造的。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社区退休老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他们自发成立了“德松”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建设完善“文化胡同”,也让胡同慢慢成为社区的重要文化阵地。

“文化胡同”的繁荣也吸引了一群“90后”青年志愿者。寒暑假,“90后”们一起组织开展了多彩假期“邻”距离系列活动:组织社区的孩子们开展民俗剪纸、迎春写福书法课、全环境立德树人主题宣讲等活动。“红马甲”的身影也活跃在社区居民议事会上,小区屋顶漏水、下水道堵塞、胡同的大树歪斜……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小事,社区居民们都群策群力、想方设法解决。

如今,社区越来越多的银发老人和“80后”“90后”青年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老有所为,“最美夕阳红”引领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蔚然成风。

近年来,青岛市着力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岛城各社区全力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紧贴实际情况,在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升为老年人服务质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独具特色、各有所长。2025年,青岛将继续发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不断延伸养老服务的“触角”,让老年人就近就地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让养老不再仅仅是基本需求的满足,而是转变为一种“享老”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涵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秦璐]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4/01 07:51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秦璐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