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谣酒吧,正在青岛悄然“翻红”
“火塘”“民谣”“酒吧”三个关键词正在成为青岛文艺青年创业的焦点。
自去年5月开业以来,在闽江一路“不想”民谣酒吧门口排队的人群已经成为一道风景。有了“不想”的示范效应,投资小、人气高的民谣酒吧迅速吸引了一批创业者:去年9月至今,20余家民谣酒吧在青岛各区市陆续开业,且大多以“火塘民谣”的经营模式招徕顾客,走出了一条与全国音乐酒吧行业风向截然不同的路线。
在国内酒吧行业纷纷向“跳海酒吧”看齐、效仿“打酒师”模式的当下,“火塘民谣”这一流行于2015年前后的酒吧模式却在青岛“复燃”,同时,随着连锁店不断铺开,青岛民谣酒吧已经向临沂等周边城市拓展。有好歌、有好酒、有好故事还有社交驱动,青岛音乐酒吧结合了演艺经济、夜经济等多重利好,迎来行业裂变契机。
火塘围坐,享受音乐
“火塘民谣酒吧”有鲜明的辨识度:酒吧内并没有“明火”,而是设置一个类似火塘的围坐区域,观众围坐一圈,欣赏歌手演出。2015年,作家兼歌手大冰领衔的民谣演出风靡全国,“大冰的小屋”也成为“火塘民谣酒吧”最成功的典范,歌迷围观歌手演出的同时一并分享歌手的传奇经历。将近10年后,“火塘民谣酒吧”突然在青岛走红,岛城各区市诞生了有代表性的民谣酒吧。目前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包括“屋檐”民谣、“三酉”民谣、“叁两叁”民谣、“叁两酒铺”火塘民谣、“肆海”火塘民谣、缝隙酒馆等店面。其中“不想”“Xworld3.0”“叁两酒铺”“屋檐”等在各自垂类拥有较高的讨论度和美誉度。
在接受采访时,岛城酒吧主理人们对当下的民谣酒吧热潮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位酒吧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火塘民谣”去年起“爆红”,其中隐藏着三个重要因素:首先,由于KTV店面缩减,部分音乐消费需求在民谣酒吧里得到了释放;其次,青岛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十年前的“火塘民谣”发展高峰期,如今的热潮可以看作一次“补课”;最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新兴酒吧属于融合酒吧,主打复合业态,包含了音乐演出+开放麦+蹦迪,店面虽然有“火塘民谣”的典型布局,严格来说主打的是社交需求,不局限于民谣酒吧的固有定义。
融合业态的兴起让岛城的音乐吧夜经济迎来了新一波流量。酒吧里不仅有专业歌手,顾客们兴之所至也可以登台献唱,吧台的直播镜头向线上乐迷直播酒吧里的趣事,稍显狭小的店面里熟客们交流着生活趣事,不时爆发大笑。创意馄饨、炝锅面也可以成为民谣酒吧的“爆款”。一位音乐人接受采访时表示,“火塘民谣酒吧”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这类酒吧面积不大,装修不需要太贵,一人一琴就可以演出,开业成本可控。选址好、互动好,积累部分固定顾客就可以生存,所以不断有新人进入这个行业”。
演艺经济释放活力
青岛拥有深厚的原创音乐积累,除“火塘民谣”之外,各个音乐吧布局于不同的音乐品类。从音乐类型角度来看,“二楼”的摇滚、“徕”的爵士乐、“六个铜板”的电子乐、“谷底”的乐队驻唱等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也满足了不同年龄层乐迷的需求。位于新都心的“sight coffee&bar”颇具代表性,这家店以“日咖夜酒”为经营范式,去年8月开业期间举办了“唯有热爱”小型音乐节,如今,它每周一举办爵士乐三重奏,定期邀请“青未小篷车”音乐团队演出,集多个时尚亮点于一身,展现了“不拘一格”的新理念。
从民谣酒吧到融合酒吧,乐迷不断前往新兴店面打卡、探店,深藏于老城区的“叁两酒铺”、扎根李沧的“Xworld3.0”都被乐迷一个个发掘出来,视频平台上不断有人分享“原来青岛年轻人藏在这里”。一位资深酒吧行业从业者表示,2025年暑期将是考验酒吧经营水准的分水岭,“新兴的‘火塘民谣酒吧’确实很火,不过,应该注意到新店的同质化问题。‘大冰的小屋’之所以成功,得益于文艺青年的长期支持,也得益于主理人的感召力和音乐坚持。而新兴店面从装修到运营思路比较雷同,从歌手到运营推广都是一个模子。如果能做到差异化运营,在本地乐迷之外开拓游客市场,新兴民谣酒吧有机会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演艺IP”。(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