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发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 提升为老年人服务质量

原标题:老年友好型社区:感受触手可及的服务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何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就是要让老年人在社区生活得更舒服、更自在、更有幸福感,这类社区在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提升为老年人服务质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统计显示,青岛常住老龄人口数已达到238万,老龄化率达22.95%,已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日前,青岛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28个部门联合下发《青岛市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全面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构建“友好空间打造、友好健康支持、友好为老服务、友好社会参与、友好氛围营造、友好信息支撑”六大友好体系,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据《方案》,到2025年年底,探索符合青岛实际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模式,每个区(市)选取不少于2个基础比较好的社区(村)进行试点,争创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0年,全市符合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的城乡社区达到50%以上,全社会人人关注、全民参与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氛围基本形成;到2035年年底,全市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

持续优化老年人社区生活空间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空间。居住空间是否适老,社区设施是否宜老,住宅和公共空间是否安全,都是老年人社区生活空间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准。《方案》中,对于优化老年人社区生活空间有了明确安排。

推动社区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予以补助,2025年年底前改造不少于1万户;持续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留守、空巢、残疾老年人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满足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需求;支持装饰装修等行业拓展适老化改造业务,鼓励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配备康复辅具、智能穿戴设备、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

在加强社区宜老公共环境建设上,将加强社区道路设施、信息化设施、服务设施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和场所的无障碍建设,积极在有条件的广场、亭、廊等老年人集中活动场所附近建设无障碍公共厕所、休息座椅和足够的照明设施;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和坡道、楼梯、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节点的无障碍改造工程,便利老年人出行;推动将适老化标准融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社区公共空间安全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社区防火和紧急救援网络,完善老年人住宅防火和紧急救援救助功能,推动社区配备应急救援站、紧急救援人员队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灭火器材、破拆工具、救生器材等基础设施完善齐备,消防车通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保持畅通。积极推动全市城乡社区建成应急救援站,并定期检查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用水、用电、用气等设施安全情况,鼓励为老年人家庭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等设施设备。

在社区提供“全链条”健康服务

就医是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如何让老年人在社区内就能获得方便可及的健康服务支持?《方案》明确将强化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支持,将优质完善的“全链条”健康服务送至老年人的身边。

到2025年年底,符合条件参加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45%以上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普遍建成;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拓展为老服务项目,定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为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等签约老年人提供上门随访、巡诊等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周边区域老年人数量,增设康复、护理床位,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服务,提升老年人就医便捷性;积极推动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对社区老年人广泛开展健康生活、失能预防、失智预防、阿尔兹海默症预防等方面的健康宣教,普及健康老龄化理念。

强化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居家社区延续性疾病诊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针对出院后对医疗护理服务依赖性高的老年患者,推行出院计划服务。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倡导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分层分类设计签约服务包,开展差异化签约服务,拓展提供优先就转诊、优先预约专家、优先保障用药等为老服务项目。深入开展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床位“五床联动”试点,构建老年人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服务有序衔接的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打造医疗机构与居家、社区、养老机构深度融合的医养结合新模式。

加强社区失智老年人照护设施建设,2025年年底前,培育认知障碍老年人友好社区10处。完善老年人心理健康与认知障碍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认知功能初筛、复查及健康咨询、康复训练等社区干预服务。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具备医养结合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申请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范围,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就近享受待遇。

把养老服务送到老人身边床边

目前,青岛全市已经有2万余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但是与238万老年人的总数相比,占比不到1%。《方案》通过采取健全基本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和开展社区助老服务等措施,将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的身边、床边,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方案》明确新建、老旧居住区分别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15平方米的标准配建、配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实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城镇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四同步”机制。鼓励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利用闲置学校、幼儿园、厂房等改造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满足“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对于老年人需求量较大的康复辅具器具,《方案》支持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嵌入式康复辅具器具销售和租赁网点,提供用品展示、预约使用、指导教学、售后维修、回收利用等一体化服务。

“在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方面,将依托和整合现有资源,发展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长短期托养、助餐送餐、精神慰藉、康复辅具租赁等服务,并采取‘机构+中心+站点’等方式,发挥优质养老机构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带动作用,推动资源下沉,服务衔接。”青岛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刘佳说,青岛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物业企业等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依托现有助餐设施、配餐中心、老年餐桌等,多渠道增加助餐服务供给,鼓励通过市场化运营、党支部领办、多方资源支持等形式发展助餐服务,引导外卖平台、物流企业等开展送餐服务。在优先保障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全龄友好”的便民助餐服务。预计到2026年年底,全市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巩固,老年人就餐便利度、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大力开展社区助老服务方面,将健康照护师、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失能老年人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目录,鼓励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参加照护培训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发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作用,引导社区志愿者和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助力社区为老服务,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抚慰、关系调适、社区融入等专业服务,充分利用社区慈善基金等资源为社区助老活动和项目提供支持。加强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工作,及时掌握和推动解决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面临的生活困难和服务需求。

帮助老年人享受数字红利

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AI、大数据、云计算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红利”,《方案》也有针对性的新举措。

推动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鼓励各区(市)将为老服务纳入统筹建设,利用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智慧平台,打通养老服务供需两端信息对接渠道,便利老年人获取社区周边服务资源。同时,将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推广安装智能安全监测设备,为开展居家照护、医疗诊断、健康管理等提供远程服务及技术辅助。

通过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等城乡老年教育学习平台,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产品和智能技术,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产品的技术障碍。同时,还将优化为老服务类App、小程序等客户端的适老化设计,推广互联网信息服务适老化界面,提升老年人数字技术使用体验。而根据老年人群体需求,青岛还将指导银行、支付机构进一步优化线上转账、支付、查询等业务操作流程,鼓励公共事业缴费、社区超市等老年人活动频次较高、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便民服务场景保留银行卡、现金等必要的传统支付方式,探索接入数字人民币支付。

除此之外,《方案》还从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营造孝亲敬老氛围等方面明确了青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路径。

比如在丰富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方面,《方案》明确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城市更新工作,在城乡社区更新腾挪地、公共活动场地、社区公园、闲置空地建设中因地制宜配置适老化健身器材和文体器材;扩增老年教育场所,引导城乡社区与开放大学、老年大学、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合作设立社区老年教育学习站点,积极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普及、文化娱乐、智能生活、法律法规、家庭理财、代际沟通、生命尊严等方面的教育。

“我们还将大力打造尊老敬老社会环境,广泛开展有利于促进代际互动、邻里互助的社区活动,增强不同代际间的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开展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讲座、沙龙、故事分享等活动,引导子女增强尊老、敬老意识,尽好家庭赡养责任。”青岛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负责人龙艳表示。

青岛发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

●根据《方案》,到2025年年底,探索符合青岛实际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模式,每个区(市)选取不少于2个基础比较好的社区(村)进行试点,争创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0年,全市符合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的城乡社区达到50%以上,全社会人人关注、全民参与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氛围基本形成;到2035年年底,全市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

●推动社区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予以补助,2025年年底前改造不少于1万户。

●到2025年年底,符合条件参加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45%以上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普遍建成。

●加强社区失智老年人照护设施建设,2025年年底前,培育认知障碍老年人友好社区10处。

●《方案》明确新建、老旧居住区分别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15平方米的标准配建、配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实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城镇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四同步”机制。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秦璐]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2/25 07:12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秦璐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