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00余件老物件讲“故事” 青岛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开馆

原标题:民俗档案馆留住“崂”味道

2022年,随着青岛市最大城中村张村河片区村庄改造的全面启动,为了留存城市记忆、延续乡韵乡愁,崂山区档案馆开启了全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老物件征集行动,筹划建设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2月11日,这座备受关注的展示馆正式开馆,成为我市第一家民俗特色档案展馆。

特色展品饱含“崂”味道

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位于崂山区市民文化中心B座二楼,记者进馆看到,各种展品琳琅满目,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令人眼前一亮。

“农耕时代,缸同粮囤一样,都是生活富裕的象征。过去,崂山人家里都会有几口这样的大缸,除了盛放粮食,还有‘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右边这口大缸是张村河南社区居民王玉凯捐赠的。20世纪30年代初,他的爷爷成亲时,曾祖父从城阳用独轮小车推回来当作新婚贺礼,成了‘传家缸’,至今已有近百年‘高龄’。”孙家下庄的舞龙、东韩的大鼓、刘家下庄的陶器、董家下庄的广播塔……一件件饱含崂山记忆、面临消失的珍贵老物件被完整地收藏保护。

崂山传统渔船模型十分独特,船身采用木质结构,按照1∶5比例建造,长2米多,完美复原了崂山传统渔船的制作工艺和建造细节,将“元宝”形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模型由山东头社区居民辛克芳带领徒弟历时月余,专门为该馆无偿制作。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这种船型风靡青岛近海,新船下水都会有热闹的庆祝仪式,成为崂山沿海群众生动的记忆。它主要用于近海挂子网、甏网等捕捞作业,是崂山渔民在向海谋生实践中不断改进优化而成的,具备很好的“闯三浪”能力,海上作业时控制灵敏,保障渔民出海安全。

不同功能的展品都留有历史印记。崂山人家的民居正屋,墙上的石料是从一座旧房子上拆下来的“崂山红”花岗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保护自然资源,崂山禁止采石活动,“崂山红”更显珍贵。照壁又称“影壁”,寓意“进门见福”,从汉河社区一座老房子拆下来后移建在此处,中间是一个大大的福字,四周镶有边框,整座照壁全部用崂山花岗岩精雕细琢,展示了崂山石匠高超的石料加工技艺。木棂窗是旧时崂山传统民居的标配,从拆迁老屋上拆下的木棂上有独特的波浪造型,这可不是木匠们的手艺,而是岁月的痕迹,村民上山拾草、干农活,为了方便,回家后会顺手把镰刀挂到厢房的窗棂上,日复一日就形成了这样的造型。马灯是一种能防风雨的煤油灯,过去行夜路挂在马或马车上,在崂山沿海一带,人们晚上出海时会把它挂在桅杆上照明,也称它为桅灯……

2000余件老物件讲“故事”

据介绍,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集崂山民俗文化征集保存、展览展示、研究教育、互动体验于一体,面积约600平方米,分为传统民居场景复原区及石匠、木匠、瓦匠、渔业、白铁匠、铁匠、陶匠、锔匠、修鞋匠、货郎、女红、纸花缸、修车铺、运输、民间游艺、童趣、中医等板块展示区。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共收集农用工具类、日常生活类、文化教育类等12类3500余件老物件,其中2000余件用于展陈。

这是一场饱含山海情怀的共鸣激荡,是一处延续乡韵乡情的精神家园。作为全市第一家民俗档案展示馆,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通过老物件视角,结合场景还原,全面系统展示了崂山民俗文化和崂山人民生产生活历史,留存了发展记忆,传承了历史文脉,为市民创造了一个回忆过去、了解过去的精神家园,激发市民的爱国爱乡爱家情怀。

展示馆分为两期建设,历经全程征集、展区建设、内涵挖掘、细节完善等过程,将持续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综合效益。其间,档案馆全馆动员、与时间赛跑,跑遍拆迁社区、深入全域乡村征集老物件。社区、村庄和居民同频共振、积极响应,十余个社区、单位批量赠送,热心居民无偿捐赠。专家全程参与、大力支持,深入研究崂山民俗文化,倾心倾力指导展馆建设。

展品背后饱含深情

“崂山区档案馆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通过征集公告、走街串巷等方式,鼓励居民捐赠老物件。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历史文化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崂山留下宝贵的记忆。”崂山地方文化研究专家钟昭群说,“在老物件展厅看到我所捐赠的风筝,仿佛让我走进了童年的时代。”

“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的开馆,不仅是崂山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崂山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钟昭群认为,这些档案可以留住城市记忆。通过收集和展示崂山区各个历史时期的老物件、老照片和老档案,记录崂山的发展史和奋斗史。这些实物档案和影像资料不仅见证了崂山的历史变迁,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崂山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统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参观者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崂山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可以吸引本地市民、学生等前来参观,也可以吸引外地游客,从而促进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崂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钟昭群说。

“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的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它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宣传的阵地,通过多种形式,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崂山的历史和文化。”钟昭群表示。

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明伦告诉记者,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对老年人来说,会勾起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回想当年的青春岁月和艰苦奋斗的时光;对中年人来说,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和农耕生活,传承老一辈的好品质;对青少年来说,会加深对老一辈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了解,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众多展品中,令王明伦印象最深的是土陶大缸和木制手推车等大件农活工具。“大缸是易碎品,体积大,不方便保存,而且运输不便,没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这么多年来,捐献者还一直把它留在家中,可见投入了深厚的感情。农活工具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有些工具伴随了捐献者多年,舍不得丢弃,当成了朋友。”王明伦也捐了几件老物件,其中的印花布已有近百年历史,饱含了织布印染的劳动智慧,具有生活印记。

“在展示馆筹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张村河片区城市更新为契机,开展了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民俗老物件征集行动。在每个社区拆迁前,我们第一时间到现场调研,走街串巷,抢征各种有价值的老物件。”崂山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感人事例难以一一列举,对于每一位捐赠者、支持者,我们都登记留名、郑重展示。同时,档案馆全体干部发动亲朋好友捐赠了600余件老物件,丰富支撑起中医中药、传统民居、渔业生产等展区展陈。”蕴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件件老物件传世发光,承载着一段段温情的时光回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陆云琦]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2/12 08:51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陆云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