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央媒看青岛 |《经济日报》关注青岛:今昔上街里

原标题:今昔上街里

如果跟一个青岛人聊天找不到话题,那“中山路”定能让他打开话匣子。

老一代青岛人,习惯将青岛中山路及周边街区称为“街里”——繁华市区。几乎每个青岛人都有自己关于“街里”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人哼唱童谣“一二一,逛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有人见证老字号商海沉浮,心系此处……

“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岛城。”中山路照见这座城市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近几年,这片区域有了一个亲切又新潮的名字:上街里。

洋气

“街里”,“街”指中山路及其周边街道,“里”则是指里院。青岛美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里院正是“红瓦”由来处。

中山路南起经典景点栈桥,北接大窑沟,长约1500米。在其周边,有浙江路、黄岛路、四方路、银鱼巷等多条街道,共同构成了“街”。这里还保存着一大批有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

“里院”过去是欧式建筑群里的居住区,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结合而来,商住一体,亦中亦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作为民居普遍存在,青岛目前保留里院370个,较大的里院都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太兴里、三江里、骏业里、平康五里……几经变迁,有180多个里院成为重要的文旅资源。

“20世纪30年代,以中山路为中心,包括胶州路、即墨路、北京路、四方路、天津路等20多条规模、特色不一的商业街纵横交错,组成了青岛开辟最早、最繁华的商业街区,而这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称为‘街里’的地方。”青岛老照片馆馆长刘云志说,随着栈桥作为青岛港海运中转的主要码头,一大批洋行、饭店、商号、店铺陆续出现在了现今中山路南段一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街里的繁华到达顶峰,成为青岛最“洋气”的所在:健美裤、牛仔服、外贸尾单……和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来到这里的人率先与个性潮流相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青岛以东部大开发为主导的城市规模大扩容,中山路渐渐失去作为城市地理和政治、文化、商业核心的地位,多个商圈陆续崛起,加之中山路身为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现代商业的能力有限,商业流失、人口流出,中山路步入沉寂期。

如何唤醒沉睡的老街、盘活文化遗产、适应现代产业需求,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一道必答题。

大气

晚风中,黄岛路17号平康五里,温柔的泛黄灯光让人仿佛回到旧时光。

音乐响起,头戴笠帽的渔民姑娘们在每个楼层的走廊上翩然起舞,舞步如潮水,时而静谧,时而汹涌,也映照着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场面震撼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另一个场景里,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围坐在老师身边,一台收音机引起一片遐思,金黄的银杏树叶如雨般落下……这座岛城少有的四层里院建筑,构成一个绝佳的现实舞台。

作为《百年中山路》舞剧IP的组成部分,《上街里的故事》演绎了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每次演出都能遇到主动观演的邻里街坊,还有为舞剧而来的艺术爱好者,建筑不断新生,你我不断前进,我们等您观演。”在上街里微信公众号上,主办方深情写道。

近几年,青岛市市南区加大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力度,遵循“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则,将上街里改造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

《百年中山路》取材自街区历史,将老街老院作为天然舞台,通过多点位演出带给观众沉浸式动态体验,实现“人在戏中、戏呈路上、人戏合一”的演出效果。

除了以演艺业态续写光阴故事之外,更多的新业态、新场景在上街里落地萌芽、茁壮成长。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在修葺一新的上街里·老字号展览馆内,店长张鑫宇向研学的孩子们说起这段顺口溜。

有城市记忆馆、老照片馆、老字号展馆讲述城市发展历程,也有巧克力博物馆、各类主题艺术装置、展览市集及城市音乐角带来浪漫惊喜。在百年建筑安娜别墅,不少情侣在玫瑰花瀑布前打卡留影,安娜别墅主理人李晓杰说,这里成为了市南区海誓山盟婚恋IP的流量端口,推出的盖章百喜图、庭院演出等体验活动广受欢迎。

“小时候住在姥姥家,最喜欢穿过门洞抬头看挂满衣服的天井。”在修缮一新的繁昔里院民宿,老住户滕媛特意带孩子来感受她的童年,那些斑驳的墙面、长满铁锈的栏杆,那些捉迷藏的日子都一去不复返。但建筑布局还在,走进天井,室外楼梯连接两侧走廊,在高空中明暗交错、线条交织。

从前这里是个邻里和睦的大杂院,如今这里成了配套共享餐厅、共享办公的民宿。店长靳海蓝说:“目前民宿出租率能达到90%以上,入住的多是年轻人。”

由青岛特色民居里院改造而来的繁昔民宿,吸引了大连游客孙潇濛:“我喜欢‘繁昔’这个名字,于繁华市井中感受往昔的记忆。”

围绕“食、宿、恋、集、礼、博、游、乐、学”九大要素,百年老街里正在成为时尚体验街区。

“干杯!”在太兴里,一群游客围坐一起,频频碰杯。“浪花”和“啤酒花”是青岛夏日旅游的两大利器。

“我们开展上街里‘逛春天’‘庭院艺术节’‘啤酒节’‘赏秋天’‘逛街里节’等节庆活动,游客不论哪个季节来到上街里,都有独特的体验。”青岛海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工作人员杨福海说。

欢气

“乐队、非遗、曲艺声乐,都‘长’在我的兴趣点上!”“00后”姑娘李欣遥跟着歌手嗨唱。漫步老城区,游客们常会遇见街头艺人表演。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历史街区的游客主要是19岁至44岁的中青年客群,有效消费群体年龄则在25岁至34岁之间。”青岛海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经理吴鹏说。

上街里不仅吸引青年人打卡,更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留下来。青年创业者邱子洺将山茶花酒吧开在了一处下沉广场,他对上街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里正在起势,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年轻人更懂年轻人。”王家旭是位刚大学毕业的创业者。他将酒馆与画廊结合,开辟出全新的社交空间,吸引了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有人因为画展来到这里,发现可以喝一杯;有人因为美酒来到这里,发现还有不错的画展,互相引流,彼此成就。”王家旭说。

与他相邻的店铺,是一家主打少女风的日系古着店。女生们在店内挑选试穿,店主李威在门口为蔷薇花浇水,她的两只小猫正眯眼晒着太阳,“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青岛的时候就来了中山路,去年终于在这里开了这家‘梦中情店’”。

在三江里“创业里院”,萌芽于三江里,主打拍立得拍照的“失物招领”照相馆,单日平均客流量已突破500人次,如今已在全国开出12家分店,成为街区创业榜样。

三江里的前身,是当年老舍等一众文化名人赏过戏的三江会馆。而今,这里已成为受青年人青睐的场景化沉浸式休闲生活街区。“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搭配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互动性的消费需求,是我们在品牌招商方面的创新尝试。”吴鹏说。

离中山路主街700余米的上街里·银鱼巷,通常是外地文艺青年们来青岛下火车后的第一站。在历史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银鱼巷被定位为打造时尚潮流集聚地,逐渐“生长”出诸多原创品牌。

“聚财之地,不更其本,人情和美,不改其质。”这段刻在水龙池子广场石碑上的一段话,是对老街里的概括,也是对当下上街里的写照。上街里的新景致,让老一代青岛人发自肺腑地“欢气”(欢喜),这里一直都是他们内心深处流行与时尚的源头。

“中山路像一条龙,龙头是回澜阁,伸到大海喝水和吐水,中山路是龙身,两侧的道路是龙爪。”在老照片展览馆开馆之际,策展人汪家明这样感慨道。瑞龙升腾,街里生机无限。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李源菁]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10/05 09:55
· 来源 ·
经济日报
· 责编 ·
李源菁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