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英烈照亮“回家”的路
一个个寻亲故事,展现拥军之城的红色担当;一幅幅英烈画像,彰显拥军之城的血脉传承。 2021年,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了“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专项行动,与青岛早报联合发起成立“绘忆英烈”公益团队,首次举办“绘忆英烈”画像展并推出《绘忆英烈》画册。3年来,已为110名英烈画像,已找到199名英烈亲属,烈士寻亲志愿者、英烈画像志愿者团队与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携手谱写了新时代的动人篇章。
黄伟超
组建志愿服务队
跑遍全省寻烈属
38岁的退役军人黄伟超是一名来自烟台莱阳的寻亲志愿者,在部队经受严格训练的他,一直以来都对英烈先辈敬佩有加,总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退役后便主动做起了莱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烈士寻亲志愿者,并组建莱阳迷彩基地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与李虎刚、高鹏、王伟、战一豪、修蜀雅、任和宁、刘宗瑞和赵世杰等48人奔走于各地,近年来已为许许多多的烈士找到亲属。
“我在青岛当了12年兵,青岛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为青岛烈士寻亲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021年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烈士寻亲专班,黄伟超获知消息后便立即联系到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加入了这支勇扛重担的队伍。
为烈士寻找亲人并不简单,许多烈士牺牲时仅有十几岁,并且时隔几十年,相关信息早已变得零碎而模糊,给寻亲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一些烈士参军后改过名字,又或者生活的村落已经合并了,凭着多年前的信息很难确定身份。必须实地走访,想尽一切办法打听,比如找村里的老人询问情况、排查村子里的族谱等。”黄伟超介绍,为烈士寻亲首先要对名单进行筛选,整理有用的信息和线索,一般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信息最丰富、最清晰的烈士开始寻找,自己经常要在电脑前盯着几个名字一整天,即便腰酸背疼、眼睛发酸也不停歇。
多年的军旅生涯让黄伟超有一股不屈不挠的“钻”劲儿,在他心里,既然要做这件事,就要坚持下去,帮助更多烈士与亲人“团聚”。为此,他不轻言放弃,拿出“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的精神,自创寻亲妙招。“老一辈的名册和资料一般都是用笔记录的,一些草书字体就可能因为分辨不清产生误会,锁定烈士信息后往往找不到这个人,我就会用笔反复写名字,推测名字可能是哪些字。除此之外,方言也可能影响信息记录,所以我还会对比方言发音和烈士的名字,用这些方法确实帮助我们找到了更多烈士亲属。”黄伟超说。
虽然有时会遭到不理解,但黄伟超与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始终用一颗真心为烈士寻亲,几乎跑遍了整个山东省。到村子里走访时,挨家挨户地敲门询问已是常事。黄伟超甚至发动了自己在全国各地的老战友一起参与,上海、哈尔滨……只要黄伟超开口,战友们便尽心尽力地在当地帮忙寻找线索,“大家没有寻人经验,我就手把手地教他们该怎么找、到哪里找,战友们也都有那份情怀在,包括我们的队员一直以来勤勤恳恳,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莱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也鼎力支持,只要我有需要,他们总是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所有掌握的信息和帮助,让烈士寻亲工作效率更高。”
黄伟超四处奔波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与家庭,虽然辛苦,却也咬牙坚持下来了。他把烈士资料打印下来放在车里,利用各种碎片时间分析线索。每当看到烈士亲属因找到亲人安葬地点欣喜激动的场景,黄伟超也忍不住悄悄红了眼眶。对他来说,再苦再累,在这一刻都是值得的,能够为保家卫国的革命先辈处理好身后事,这份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谢健
上门与烈属交流
保存好英烈故事
在寻亲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每一个线索都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她不仅仅是一名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烈士家属情感的倾听者和支持者。她用心去理解家属的期望和需求,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她便是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寻亲工作者谢健。
为了绘制出真实而生动的烈士画像,谢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多方收集画像素材,积极对接社会志愿者画家,与他们紧密合作,确保每一幅画像都能准确地展现出烈士的英勇形象。她深知每一幅画像都承载着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家属的深切思念,因此她用心去记录每一个细节,用情感去描绘每一位英雄形象。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烈士形象,谢健还陪同志愿者画家前往烈属家里进行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的回忆和讲述,让烈士的画像更加生动、具体。她搭起了一座沟通桥梁,将烈士亲属的想法传递给志愿者画家,力求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除此之外,谢健还致力于烈士“一人一档”的管理工作。她深知每一份档案都承载着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寻亲背后的感人故事。因此,她用心整理和完善每一份烈士资料,深入挖掘烈士寻亲背后的故事,让这些故事得以传承和发扬。她多次赴威海、莱阳、即墨、莱西等地录制英烈故事口述史,让烈士的资料得以永久保存。这些口述史不仅是对烈士英勇事迹的见证,更是对烈士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我在部队生活多年,对这些有很深的感情,虽然寻亲工作要从大量档案里筛选,再深入实地走访,忙起来一直在外奔波,但我希望能把这件事做好,心里也特别的自豪。”谢健说。
田乐军
反复沟通查事迹
妙笔绘出英烈像
2022年春天,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高级工艺美术师田乐军偶然从青岛早报上看到“绘忆英烈”公益团队的招募信息,得知这项公益活动是为烈士画像,让后人能够一睹他们的面容,田乐军心中深受触动,便报名加入“绘忆英烈”公益团队,这支队伍里有青大美院的师生、青科大的师生、青岛公安刑侦画像的专家以及广大社会美术工作者,田乐军成为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
由于很多烈士的简介材料有限,为了创作画像,田乐军每次都要提前做好两门功课,首先是要查阅烈士的事迹,其次是要跟烈属反复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信息。画作完成后,还要根据亲属的意见一次次修改,田乐军始终耐心倾听,细心下笔。田乐军花费两个月时间,完成了王尽美、刘宝富、刘经前等烈士的画像。
“王尽美烈士的事迹比较多,我对他也更为熟悉,因为我们小时候上学时就离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很近,清明节经常去扫墓,参观各种老照片展览。但是刘宝富、刘经前两位烈士的事迹较少。我对英烈画像的创作十分谨慎,既要通过画面体现出革命烈士的伟大,还要让人感觉到那份身临其境的感染力,就询问其他画家的意见,跟‘为烈士寻亲专班’多次沟通,反复查阅历史资料。”田乐军力求以自己的画笔绘出革命先烈的恢宏气势,接到任务以后,迅速进入了创作的过程,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的领导们了解情况以后,也给予多方面支持,让他能够潜心绘画。
谈及未来的计划,田乐军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志愿者,只要是英烈相关公益活动有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积极配合。在后期的创作过程中,我也计划重点创作英烈主题的画作,带动更多人铭记先烈。”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姜丹宁 通讯员 刘朋朋 刘建军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