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2月23日讯(通讯员 张涛 记者 谷正原)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在青岛市即墨区沿海渔村,人们有用大黄豆面捏豆面灯的特有习俗。点亮一盏豆面灯,放在家里照亮角角落落,或者送到家庙供奉先人,寄托着人们浓厚的乡情,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2月23日,记者走进即墨田横镇南芦村村民宋玉芳的家中。红彤彤的的螃蟹、威风凛凛的腾龙、憨态可掬的小猪……映入眼帘的就是炕上这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面塑,几位村民边聊天边为豆面灯面塑上色,大家喜笑颜开,场面好不热闹。
别看宋玉芳今年已经70岁,但是她做豆面灯手艺娴熟、拿捏得当,做出来的面灯也是纤毫毕现、活灵活现。她说,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她都会制作豆面灯,十五前摆放在家庙内用于供奉,今年70岁的刘莲花制作豆面灯已有50多年。
这位心灵手巧的老人,盘腿坐于炕上,豆面面团在手中几下便有了雏形,再用牙签、梳子、剪刀等工具进行局部加工。不一会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灯碗就做好了,整个制作过程一气呵成。提起豆面灯,宋玉芳边制作边介绍,制作原料就是大黄豆面,颜色也是可食用的天然色素,工具更是简单。宋玉芳制作的生肖龙已经基本制作完成,老人为她的作品又上了一遍颜色,“今年是龙年,这条大龙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她笑呵呵地说道。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夕,即墨区田横镇南芦村的农家巧妇们就会围坐在一块制作豆面灯。所谓“豆面灯”,就是用大黄豆面捏成形态各异的面塑,面塑顶端或背上捏一小碗,内插一缠绕棉絮的山草棍做灯芯,倒入豆油,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点燃面灯,放在屋内及院落不同位置,或送到家庙供奉先人,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灯,祈求平安;小鸟代表五谷丰登、大吉大利;荷花圣人灯祈祷保佑家人小孩平平安安。
豆面灯寓意美好,制作工艺也别有讲究。做一盏豆面灯,要以上年打的新黄豆磨成的面粉为主要原料,做灯前先用清水掺和豆面反复揉成面团,使其柔韧筋道,所以面灯能够做到十分精细。宋玉芳告诉记者,豆面有油性,做好之后放在那里又亮又好看,不裂也不坏,干了以后抹上油稳定性就更好,可以摆放很长时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豆面灯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多样,豆面灯加入了新元素,从最初的几种逐渐发展到现在的70多种,螃蟹、大虾、八带、比管鱼、扇贝、琵琶虾等沿海特色海鲜也被制作成了豆面面塑。今年是龙年,龙元素更是必不可少。做好的豆面灯一部分拿到家庙里,一部分放在家里,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点燃,小小的豆面灯,承载着人们对人寿年丰的祈盼,蕴含着家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了解,在即墨沿海一带,渔家人从正月初六便开始着手准备制作这种豆面灯的原材料。其实,即墨沿海一带渔民的元宵节是从正月十四开始的,临近中午村民们都会摆放好精心制作的豆面灯,等到正月十五傍晚点亮面灯,一直放到正月十六才会收起来,然后再等到二月二配着蔬菜一起炖炒,成为可口的佳肴。在即墨沿海的渔村,正月十五元宵节制作豆面灯的习俗已经传承300多年,成为当地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变迁,一盏盏豆面灯寄托着人们浓厚的乡情,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