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垃圾分类工作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原标题:聚焦“三个变化”,探索从增量到提质之路

2023年5月23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青召开。这是这个全国性会议第一次在北方城市召开,也是《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4年来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从2020年1月6日《办法》开始实施到现在,4年间,青岛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按照全链条推进、全过程提质、全社会参与的总要求,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抓习惯、抓管理、抓长效等关键处着手,聚焦“推进体系更加健全、设施配备更加完善、群众参与更加广泛”三个变化,青岛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在逐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推进体系更加健全

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连续5年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市办实事”,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资源要素保障体系。抓牢基层治理,以“红色”引领“绿色”,实行干部包片、党员联户,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社区工作清单、基层党建网格化治理、党员“双报到”服务及“打卡”事项。按照“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原则,我市构筑了“市级抓总、条块结合、部门指导、属地作战”工作体系,各相关职能部门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行业管理内容,出台配套政策、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各行业领域垃圾分类落地落实。如推进“绿色办公”,3家单位入选全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作重点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获得“全国节约型机关”荣誉称号;大力实施“9218”工程,全市邮政快递业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8.5%;发改、商务、市场监管、文旅、邮政等部门,协同推进源头减量,制定《关于推广使用可降解购物袋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工作方案》,以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为重点,广泛推广使用可降解购物袋。引导餐饮企业、文化旅游场所、星级宾馆等不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用品;引导实体销售、快递、外卖等企业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有关规定等等。目前,全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在快递网点设置废弃物回收装置,城区实现全覆盖。

在法规制度标准制定方面,青岛颁布实施《青岛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制定27项配套政策,形成了体系完备、标准健全的制度标准体系,为垃圾分类各环节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垃圾分类联合督导检查机制,开展跨部门联合督导和常态化专项执法,2020年以来,对未能履行生活垃圾分类责任的集体和个人立案1.5万余件,处罚179.29万元。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坚持督导、评估、通报一体推进,每周形成工作动态,每月对各区(市)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排名并通报,确保市级部署落实到位。

设施配备更加完善

4年间,青岛市按照合理布局、简便易行、环境友好的原则,通过升级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配套设施,提供人性化、精细化的宣传引导服务,持续改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环境,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普及率和准确率,分类投放设施全面覆盖——

首创“四三二一”(即四桶三栏二人一台账)垃圾分类设施配置规范,升级改造分类投放点近9000处,有效改善小区分类投放环境。鼓励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回收,城市区域设置智能回收箱3600余台,实现可回收物“就近投放、智能称重、自助变现”,进一步加深“两网融合”。积极推广“定时定点投放+分类指导员”模式,促进垃圾规范分类和投放。4年间,全市共提标打造545个垃圾分类五星小区,持续改善居民投放环境。

通过“加强设施、优化网络、规范作业”等措施,青岛确保各类垃圾专车专运、运输线路运转流畅,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环节无缝衔接的收运体系,分类收运流程全面优化——

配足收运车辆,全市城市区域现有分类收运车辆850余辆,基本满足生活垃圾运输需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作业“三公开”制度(即公开分类运输车辆、公开服务小区、公开运输垃圾种类等),全社会共同监督垃圾分类收运规范作业,严查混收混运。探索推行厨余垃圾“分好类再收运”,倒逼物业企业履行垃圾分类责任。

健全收运体系,设置分类收运线路。收运体系基本覆盖市区,进一步优化完善日间收运、公交式收运等模式,截至2023年底,打造分类运输线路897余条,其中厨余垃圾线路323条;提升转运能力,通过改造中转站厨余垃圾专用泊位,提升厨余垃圾转运能力近800吨;完善中转设施,全市新建有害垃圾归集点11处,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02处,大件和装修垃圾分拣站13处。

与此同时,分类处理设施全面布局,全市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7座、设计处理能力99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设施38座、设计处理能力1490吨/日。以小涧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为例,该项目总投资约3.83亿元,设计处理能力500吨/日,于2021年底建成投运。项目采用先进设备与控制理念,建设有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渣脱水及干化、沼气净化、能源综合利用、通风,除臭和中央控制等七大工艺系统,实现厨余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年处置厨余垃圾达18万吨,可实现减排2万吨。

群众参与更加广泛

4年来,依托“青青之岛,‘分’享美好”这一品牌,青岛市坚持宣教并举,推动垃圾分类融入日常,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态势和氛围,群众参与更加广泛。

一方面,搭建“三个平台”,打造融媒体宣传平台,利用各类媒体传播垃圾分类理念;拓展宣传阵地平台,利用广告大屏、公交站亭、工地围挡、小区宣传栏等,营造浓厚宣传氛围;构建互动体验平台,着力打造身边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阵地,在市民居住区域统筹建设了54处集科普、宣传、展示、体验功能于一体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其中,区(市)级19处,街道级24处,社区/小区级11处,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居民可在家门口互动体验垃圾分类知识。另一方面,开展地推活动,坚持“每月一主题”组织全市宣传,实施常态化入户宣传、星火讲师“驻街道”宣教,全市1000多所学校将垃圾分类纳入校本课程,每年开展“家、学校、社会”联合实践活动2000次以上,形成三方良性互动。2023年,青岛深入居民小区开展“四个一”行动,找到4202名垃圾分类带头人,组建了1753支志愿服务队伍,每月组织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活动1500余次,3万余名志愿者用心用情带动广大市民,共同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为了让生活垃圾分类这颗文明的种子像“星火”一样遍布城市每个角落,并快速形成“燎原之势”推广传播,青岛市开启“星火计划”,培养一支素质高、专业强、口碑好的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讲师队伍。通过实施星火讲师“驻街道”“进小区”等培训、宣传活动,让垃圾分类公众教育扎根社区、服务社区,引导市民人人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和行动者。近年来,市、区、街道三级同时大力开展讲师培训,通过课堂授课、实地参观垃圾处理厂、学员演说试讲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星火讲师”600余名。

青青之岛,“分”享美好。面向未来,青岛将继续着力提升环境品质、建设生态文明,努力让垃圾分类更科学、更现代、更时尚,谱写“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青岛篇章。

垃圾分类“新探索”

市北区:

用好“三个阵地”,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用好宣传阵地。面向新媒体环境创建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分类小嫚儿”,以轻松有趣的手法自拍、自导、自演系列短视频,涵盖垃圾分类科普、日常工作展示等内容。截至目前,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达50万余次。

用好学校阵地,设立一批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其中,青岛滨海学校以“垃圾巡游记”为主题,打造“一廊一馆一园”垃圾分类宣传场所,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带动3000多名学生和家长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被评为全国146个垃圾分类示范单位之一。

用好场馆阵地。打造3处区级、20处街道级具有不同主题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将宣传与教育、科技感与互动感相结合,将垃圾分类知识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和互动体验传递给参观者。

崂山区:

保障设施配置 规范收运处理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公示栏、宣传栏、指示栏“三栏”建设,做到投放桶点位置清楚、管理信息准确、作业信息明晰、红黑榜监督有效。实施定时、定点投放模式,推行分类指导员驻桶指导,提高分类准确率;规范收运处理。推广“投口朝外、成列排放、桶盖合并、桶体整洁、对号收运、车走地净”标准,配备厨余垃圾车、其他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类收运车辆51部。分类收运采取“公交式”模式,持续推行厨余垃圾日间收运、其他垃圾夜间清运,严禁不同类别垃圾容器间“倒桶”行为。根据厨余垃圾分出量指标,建设与分出量匹配的厨余垃圾处置设施,新增镇级生活垃圾终端处置站2个,目前均已投入使用。

西海岸新区:

发挥科技赋能驱动优势,推进垃圾分类向科技智慧型转型升级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名嘉汇小区、天麓湖等小区安装智能监控设施,不断提升前端信息化应用。

充分发挥城市云脑平台的科技示范效应,统筹建成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平台,在各环节打造应用场景,实现垃圾分类的全程可追溯。探索前端可回收物体系的智能应用,让市民不仅一键感知可回收物的流向,还可直观感受为碳减排作出的贡献值。强化厨余垃圾精细管理,在投放、收运环节,应用技术手段统计厨余垃圾产生量,评估分类质量,为源头减量提供信息支撑。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生活垃圾综合评价体系,继续搭建信息收集、储存、分析的综合评价平台,加强日常工作的精准分析和评估,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科学性。

城阳区:

借助“社区共建花园”建设模式,探索建设垃圾分类社区微循环体系

建设一处垃圾分类低碳循环“示范基地”,垃圾分类低碳循环参与式宣教和社区治理研究工作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等大学教研实践课题联动。

积极探索“社区共建花园”建设模式,万科玫瑰里小区采取“深入调研-协商投票-赋能堆肥-共建花园”模式,累计处理厨余垃圾超过20吨,搭建睦邻生态花园超过300平方米。在打造完成顺德居“绿循环花园”的基础上,借助大北曲西社区“零废弃社区”示范项目,继续推动社区共享花园建设,大北曲西社区、玫瑰里等小区的“绿循环花园”陆续建成,垃圾分类社区微循环体系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胶州市: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从“政府单独投”转变为“社会共同投”

创新“政府+平台公司+头部企业+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凝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新范例。

市场化运作促资源回收利用。探索由“大物管”企业建立专业化市场运作模式,由镇街、居委会出台相关政策,将小区内所有可回收物交由“大物管”企业收集,按照“小件下楼、大件上门”原则,建立预约上门回收与分类站点回收相结合的社区可回收物循环利用体系,产生的经济效益直接反哺“大物管”企业运营,实现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率大幅提升。

市场化运作促社区和谐发展。广泛发展“社区经济”,市场化运作公司与生产厂家签署产品推广协议,厂家在居民小区免费投放产品,居民持垃圾分类投放积分凭证到食堂、超市等站点兑换相应产品。将垃圾分类收集站点作为开展活动的驿站,将垃圾分类与社区新零售、便民生活服务、义务理发、社区义诊、乡村振兴等相结合,让市民感受到“家”的温暖。

(贾 臻  刘 玮)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戴慧慧]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01/06 15:07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戴慧慧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