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道路交通运行健康指数同类城市居首
日前,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发布《36个大城市交通运行态势对比分析报告(2023年第二季度)》,从总体测评和主题测评两方面,经综合评定,青岛道路交通运行健康指数在今年第一季度排名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基础上,第二季度继续保持同类城市首位,获评II类城市A级。
报告综合考虑城区汽车保有量和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36个大城市分为4类,II类城市是指城区汽车保有量大于200万辆,且城区人口数量大于500万的城市,除青岛外,还有西安、南京、杭州、武汉、郑州、沈阳、济南、长沙、昆明。
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以来,青岛全力畅通城市交通“主动脉”“微循环”,进一步提升“路网密度”,“上天入地、见缝插针”挖掘停车新空间……一系列“组合拳”为市民出行、道路疏堵、交通运行等提供了更多便利。
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青岛细分领域、持续发力,不断补足城市市政设施的关键短板。目前,已实施市政道路建设工程90余个,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等10条骨干道路实现通车,重庆路快速路、胶州湾第二隧道等工程加速推进,打通50余条未贯通道路,形成结构合理的集散和支路网,畅通微循环,提高了道路通达性。城市主次干道之间互联互通,让城市路网日益完善,市民出行可选择路径更丰富,而主要道路畅通比例、次支路分流能力等都是“运行健康指数”的重要测评指标。
停车设施建设方面,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区域定位,分类确定停车场建设规模,适度满足基本停车需求,合理控制出行停车需求。随着西部老城区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聊城路停车场和李村路停车场的投入使用,中山路周边的停车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地下停车场项目已于今年5月份开工,投入使用后将与金家岭立交停车场地下空间相连,形成集地下环路、公共停车、地下行人及公共服务系统于一体的地下综合交通中心,有效缓解医院及周边停车压力。今年前9个月,全市建成38个停车设施项目,新增泊位近万个,为市民提供停车便利,缓解区域停车难题。同时,为有效整合全市停车资源,“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已累计接入62万个停车泊位,为用户查询停车泊位和停车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除了合理的城市路网建设、停车设施建设,青岛还着力在重点区域治理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深化道路交通拥堵治理,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医院、学校、景区景点等重点区域,往往会成为道路交通运行的“堵点”“痛点”。为此,青岛交警部门因地制宜、“一点一策”精准疏堵。如,澳门路小学启用地下停车场接驳,家长配合学校错时错峰、地上地下双向放学模式,实现接送学生即停即走,接送高峰时长平均缩短15分钟;前海一线景区,重新优化莱阳路车道布局,将西向东由2车道增加至3车道,路段通行效率提升39.8%。据悉,市公安交管部门将继续围绕“重点区域、主城区、施工路段、工程建设”四条线,针对摸排确定出的238处堵点,精细化落实“一点一策、一路一策、一区一策”堵点治理措施,持续深入推动交通拥堵治理,维护良好交通秩序,确保全市交通运行健康指数持续创优。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梁超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戴慧慧]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