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连续三年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 青岛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原标题:绿水青山共蓝天,绘就青岛生态宜居新画卷

春风和煦的日子,漫步李村河沿岸,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云朵,淙淙清水一路向西奔腾,水清岸绿引来水鸟蹁跹;太平山公园、浮山森林公园草木葱翠,花鸟相偕,游园来客络绎不绝。

徜徉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这就是我们大美之城——青岛。近年来,青岛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群众环境获得感持续提升。

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2022年青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交出生态宜居“成绩单”: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88.5%,全省排名第二;全市20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一个个跳动的数字,一幅幅青绿画面,是触手可及的变化,是有口皆碑的改善,构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将把主题教育、优化营商环境与环境保护、推动发展紧密结合,力争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纵深挺进 蓝天白云提“气质”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青岛的期盼,治理大气污染是青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任务。

保卫蓝天,用“绣花”功夫实现精准治理。“我们印发实施全市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又针对不同季节的不同污染物防治重点,实施夏秋季臭氧污染强化治理及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均雷介绍。

去年,青岛开展全市扬尘整治专项行动,排查涉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企业519家,工业企业料场堆场共790个,确定料场堆场整治提升项目28个;对全市道路扬尘情况进行出租车走航监测,发现污染点位770个,开展污染点位溯源,组织责任单位完成整改。针对移动源污染防治,开展柴油货车排放常态化执法检查,检查柴油车辆2500余辆,检查加油站650余家次,实现对全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监管全覆盖;全市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4.8万台,新增申报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8300余台。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进,臭氧污染不断凸显出来,一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还有不少难关要闯。“尤其是在夏季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的好天气里,时常能看到空气质量状况并不是优良,其背后基本是臭氧污染超标的原因。”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沈小鹏介绍,针对臭氧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我市开展差异化管控研究,制定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本地协同控制方案,为推动全市臭氧污染精准、科学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去年,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夏秋季臭氧污染强化治理攻坚行动,全面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分行业治理,完成治理项目235个,原辅材料替代项目33个,提前两年完成高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比例9%的目标任务。

在一系列举措下,空气质量改善明显,青岛刚刚获评全国“十大大美之城”,自然少不了蓝天的功劳。202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市区环境空气中六项污染物浓度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_2)、一氧化碳(CO)浓度均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历年最低;空气质量优良率88.5%,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各区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范围为81.1%~89.6%,同比均改善。与2021年相比,重污染天数减少4天,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首次未出现重污染天的年份。

精心呵护 碧水穿城增“颜值”

蜿蜒流转的李村河穿城而过,草长莺飞,碧波荡漾。河边行人流连忘返,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嬉戏欢娱,乐享美好时光。

李村河作为青岛最大的城市内河,曾一度污水横流,被人称为“臭水沟”。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已蝶变成“生态河”,被评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

一同获评省级美丽示范河湖还有大沽河、白沙河、莲阴河、苑庄河等,这些美丽河湖见证着青岛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卓越成效。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介绍,我市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实施抓好提高河湖巡查管护水平、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强化水环境风险防范等保障水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措施,促进全市水生态环境总体持续改善。2022年,全市20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且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4个断面水质实现跃升;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工程措施在水质保障和水环境改善中起到了重要基础作用。2022年,我市重点推进实施北胶莱河昌平路桥上游人工湿地、即墨即发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灵山卫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等33个水污染防治工程,逐步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强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一河一策”精准施治。去年对大沽河、南胶莱河、白马河、白沙河、风河、李村河等11个国省控重点流域,外源防治与内源治理并重,制定了“一河一策”保护方案,保障全市重点河流水质不断得到提升。

加强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推进实施了水质加密监测通报、打造智能化闭环管理系统、优化横纵结合的水生态补偿机制等17项水环境综合性监督措施。建立排污口“一口一档”管理台账,完成全市77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

作为海洋城市,青岛的碧水之美不光在河湖,更在蔚蓝的海洋。我市坚持海陆同防同治,严格落实湾长制,系统推进海湾综合治理,6174个入海排污口完成排查整治和验收销号616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印发实施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胶州湾海洋塑料垃圾“清漂”专项行动方案,加强海湾保护和污染防治。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排查,健全完善“一口一档”,治理陆源污染入海。完成年度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评价、崂山湾和丁字湾三个季节生物多样性普查。

2022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历史最佳;灵山湾成功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成为省内唯一成功入选的优秀案例。

生态创建 绿水青山多“名片”

五月的浮山,群峰竞秀,万木峥嵘,湖光潋滟。崂山区居民刘万泉出了家门,抬脚就朝着浮山而来。“开放后的浮山生态环境更美了,以前爬山就是为了锻炼身体,现在爬山是一种舒心享受。”刘万泉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崂山区以绣花功夫打造美好生态家园,实施小麦岛生态修复工程,精心打造一批口袋公园、体育公园和城市绿道,形成纵横串联的绿色空间体系,浮山、金岭山生态公园建成开放,石老人城市会客厅成为网红景点,崂山区正蝶变为亦城亦景、城在景中的公园城市。

这是青岛生态文明创建成效的有力印证。2022年,青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硕果累累,崂山区、城阳区成功创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即墨区通济街道、胶州市李哥庄镇、莱西市日庄镇成功创建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海岸新区大村镇成功创建第三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成功争创首批全省生态文明十强县。

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青岛的“金名片”,还是青岛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此外,青岛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以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增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766个,完成农村环境整治的行政村101个,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3处。

去年以来,青岛聚焦打造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强龙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城市发展品质,让“绿色新风”普惠大街小巷,让低碳环保理念融入城市底色。在总结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成效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试点建设。去年西海岸新区获得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搭建气候投融资地方项目库,并打造一批具有典型试点示范作用的近零碳城镇、园区、社区、企业。

在降碳减污上多手发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开展5轮危险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2863家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全市工业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合格率达到100%。全省首创非道路移动机械以“改”促“治”新模式,组织青岛港100余台机械升级改造,实现微成本减排。

铁腕治污 刚柔并济促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好的营商环境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而对于生态环保部门来说,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既需要强硬手段惩治突破底线的违法犯罪,也需要温润手段助企纾困。

去年以来,青岛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刚柔并济打出一套组合拳。开展“春雨”“烈焰”“瑞雪”系列专项行动,全年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410起,处罚金额5018万元,31起适用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违法犯罪案件被移送公安部门。运用非现场执法发现问题1038个,立案40起。打击危险废物犯罪刑事立案案件18起,打击自动监测数据造假刑事立案案件4起。

与时俱进,筑牢法治基石。市生态环境局不断加强与公安机关联勤联动,将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举报奖励制度作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发现和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抓手。群众积极举报环境违法犯罪、生态环境部门第一时间核查处理,对符合奖励条件的及时落实奖励,形成了打击惩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

既坚持铁腕执法,也注重指导帮扶。生态环境执法队伍通过上门服务、远程指导,实施入企帮扶,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以“改”促“治”,指导开展“油改电”探索,将燃油堆高机改造为纯电动机械,彻底消除污染排放。探索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升级改造闭环管理机制,指导旧发动机合规报废,避免造成污染转移。

生态环境部门加强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提前介入帮扶,分类引导土地使用权人、土壤污染责任人及时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为项目落地争取时间。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管理,严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质量关,2022年共组织评审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报告388个,推动完成7个污染地块修复治理项目,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脚下这片土地也变得越来越干净。去年,青岛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积极开展先行先试,顺利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督检查试点工作,试行实施土壤污染转运联单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修复工厂建设,探索在全国全省可推广、可复制的土壤污染防治经验。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至176家,督促重点监管单位依法履行自行监测、隐患排查等义务,提升企业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和能力。

今年,青岛将以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为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取得新进步,在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展现新作为,筑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生态环境根基。

(吴帅)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王熠冉]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3 05/08 08:44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王熠冉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