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研发“海水稻”最高亩产超700公斤 今年推广种植100万亩

耐盐能力翻番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时刻关心的问题。万吉丽说:“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海水稻的研发非常符合总书记指示的战略方向。袁老一开始就提出来选育耐盐碱作物,加我国粮食耕地面积,我们就是沿着这个研发路线去做的。”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种子是关键。盐碱滩涂变身鱼米之乡,产量怎么稳?良种是基础。在选育耐盐碱品种背后,“海水稻”研发人员要做大量工作,比如种质资源的创新,“一开始是袁老从国内外收集的种质资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扩充,目前我们的种质资源已经增长到近2000份,这是育种的基础。”万吉丽说,同时,耐盐能力也不断提高,“从一开始的3‰,到5‰,我们现在已经提高到8‰了。”

但是,在选育耐盐碱品种的过程当中,因为盐碱地生态非常复杂,具有一些“先天”缺陷,比如它的肥力条件、盐碱程度,“所以仅仅种植耐盐碱水稻还不够,我们又研发了盐碱地改良的四维改良法”。

为了让水稻适应恶劣的自然条件,袁隆平团队通过“四维改良法”将种植环境进行改造,而这也正是海水稻能够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的核心技术。据悉,四维改良法以耐盐碱水稻为核心,整合了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术进行自由组合配套,从海水稻品种、营养搭配、水盐管理系统等方面出发,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针对目标土壤的最优解决方案,让土壤和作物“活”起来。

在青岛桃源河有一万多亩盐碱地,通过“四维改良法”已经改造5000多亩,“我们已经种了一季小麦!”万吉丽说。

八品种过国审

“总书记一直在强调种子安全的问题,我想这个安全就是指我们自己把控种源,我们自己把控育种的核心技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其实就是保障种子安全的工作。”万吉丽说,“我们国家水稻相关的技术和品种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海水稻领域更是遥遥领先,而且经历过产业化的转化和试验,可以说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保障了种子安全。其实,在盐碱地综合治理方面,种子是最核心的,种子是芯片,土地是它的一个载体,土地是基础,在这两方面我们都有核心的技术。”

目前,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已筛选出耐8‰盐水条件的新材料,已有8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国审,耐盐碱水稻、优质稻、多穗型高产杂交稻和旱稻已在全国10个核心示范基地及近百个品种测试点开展测试与示范,通过审定的7个自有品种,已在全国布设450个点进行品种展示与推广。“我们牵头的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2020年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审。2021年又有4个品种通过审定。今年我们又报了8个品种。”

每年10月,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海水稻示范推广基地陆续开始秋收工作。测产工作人员在专家的监督下进行收割,现场脱粒及水分测定,最后折算成亩产。历经十年耕耘,海水稻亩产节节攀高,成绩喜人。

“在城阳上马,去年我们测了一个品种是亩产700多公斤,是一个杂交水稻品种,产量比前一年提升5%。产量提升一是靠品种,再就是盐碱地改良治理效果的提升。”万吉丽介绍,“黑龙江铁力地处高寒地区第三、第四积温带,寒地水稻育种优势明显,食味值8.7以上的一个优质品种,亩产达到662公斤,这个也是很难得的。再就是迪拜的一个品种亩产500多公斤,应该说成绩也非常好。”

海水稻研发,关系到老百姓的饭碗,关系到粮食安全,作为研发人员,万吉丽等人的身上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会围绕着这个使命和袁老提出来的改造一亿亩盐碱地的目标去做大量的工作,一点一滴地去做。古人有一句话叫‘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我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期望以及袁院士的梦想,我们终将会实现。”

盐碱地里稻花飘香,我们又离袁隆平院士的梦想更近了一步,中国人的饭碗也会端得更稳。[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椰子]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2 06/14 09:25
· 来源 ·
半岛都市报
· 责编 ·
椰子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