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人成电诈重灾区
昨天,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19-2021年青岛法院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审判工作情况,发布2019-2021年青岛法院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据了解,2019-2021年,青岛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60件,涉案被告人404人,涉案资金3.12亿余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案件数量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老年人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
从青岛全市两级法院审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数量看,2019-2021年,青岛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60件、404人,涉案资金3.12亿余元。其中,2019年审结23件53人,2020年审结20件33人,2021年审结117件318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数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从涉案金额看,2019年至2021年审结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共涉及犯罪金额3.12亿余元,其中已追缴到案金额(包括已查扣在案尚未处置的)共2817万余元。从刑罚看,2019年至2021年审结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被告人115人,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告人20人,判处无期徒刑的被告人3人。
市中院发布的2019-2021年青岛法院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审判白皮书指出,3年来,青岛法院审理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案件数量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2021年增势尤为明显,关联犯罪案件所涉罪名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老年人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犯罪分子多为团伙作案,专业分工趋势明显。犯罪手段层出不穷,青岛法院审理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包含“网络直播诈骗”“微信群宣传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冒充领导诈骗”“为境外电信网络犯罪团伙提供技术支持实施诈骗”等多种犯罪手段。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涉案金额巨大,追赃挽损难。
典型案例
谎称中医老师诈骗3900万元
被告人魏某2017年注册成立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被告人王某、肖某等人担任部门主管。该公司通过向他人购买糖尿病患者个人信息,或将销售人员微信二维码植入各网站广告中,诱骗被害人浏览广告并添加微信号等方式获取被害人联系方式,并安排销售人员以“同仁堂健康指导老师”“中医老师”名义,向被害人拨打电话或发送微信,通过谎称所销售的产品可治愈疾病取得被害人信任,诱骗被害人购买不具有治疗功效的保健品或食品。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该电信诈骗集团共骗取被害人钱款3900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魏某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
租买虚假交易软件骗钱
2018年3月份,杨某成立了以其为实际控制人的深圳市某咨询有限公司,为骗取他人财物,从张某、李某处租买虚假的期货交易软件“中期讯”平台及技术服务,并在某信息科技公司开设资金商户,接收“中期讯”平台客户充值资金。以炒作国际期货等商品为由,将不特定客户拉入事先建立的聊天群内,冒充炒股专家讲课,用多个账号冒充真实投资者烘托气氛,相互配合骗取客户信任指导客户投资。在投资过程中,张某、李某等人按照杨某的要求,将“中期讯”平台进行技术升级,以实现进行真实交易的A仓与由其公司控制的无法实际交易的B仓可以随时切换的功能。随后,杨某等人在投资客户不知情之下,将客户资金转入B仓,通过虚假期货交易、收取高额手续费等方式,骗取客户手续费并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 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期间,杨某等人利用“中期讯”平台,通过虚假期货交易、收取高额手续费等方式,骗得被害人1691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网络上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方式向不特定多数人骗取财物,并且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
谎称谈恋爱诱导网友直播打赏
2020年3月至7月14日期间,被告人周某注册成立南昌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与江西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使用该公司直播平台名义,结伙被告人裘某等12人分工负责,使用预先对主播人员编制的人设、剧本、话术等,由前端业务员使用头像为主播照片的社交软件账号,随机添加男性好友。通过初步沟通,筛选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男性,以恋爱、交友等名义,要求对方添加由后端业务员等人以主播头像、人设信息设置的微信账户为好友。再由上述后端业务员继续冒充主播与被害人聊天,谎称恋爱、交友或家庭困难,骗取对方对主播的感情信任,诱导被害人进入平台的直播间为主播充值打赏。直播期间,该团伙还利用平台内部人员充值优惠,在直播间冒充女主播追求者,以较低的代价对女主播进行打赏,刺激、诱导被害人对女主播充值打赏。期间,该团伙诈骗100余名被害人钱款共计近28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述被告人利用电信网络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均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惩处。
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提高保护个人信息意识
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重要信息;不随意在网络上“海投”简历;快递、外卖等外包装上的个人信息丢弃前要及时销毁;丢弃或者售卖老旧手机时要注意删掉存储的个人信息;手机卡遗失后需及时办理报停或补卡,避免个人手机卡被不法分子利用。
●谨慎对外转账
接到熟人通过微信、短信、QQ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要求,要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其本人核实确认;对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的汇款转账,要多方求证,有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机构、电信运营商等咨询核实;对陌生转账的链接不点击、不转发;勿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网购商品有任何问题,遇到所谓“客服”人员索要身份证、银行卡号、验证码和密码等重要信息时,务必通过正规官方渠道核实,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本组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吴冰冰 通讯员 何文婕 吕佼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椰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