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外记者盛赞青岛峰会 期待山东赢得更多机遇
俄罗斯记者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和陪他来青采访的儿子奥列格·别列日内赫(右)。
好客山东,魅力青岛。连日来,在青采访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境内外媒体记者聚焦区域安全与合作等议题,借助各自平台共同为上合组织发声。他们最关注哪些议题?在峰会上收获了什么?对峰会各方面服务满意吗?对山东、对青岛印象如何?6月10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参会媒体记者。被采访者纷纷表示,青岛峰会收获满满,山东省的前期筹备和现场组织工作非常出色,期待山东借力上合峰会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俄罗斯记者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 为区域安全的明天叫好
“我很想报道有关区域安全的问题,这次来参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6月10日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63岁的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激动地说,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俄罗斯的时候,就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他对此一直比较关注。几年后的今天,通过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胜利召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尤其此次峰会上提出的“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实现普遍安全”,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认为,未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上合组织覆盖的整个区域会更加安定、和平,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会越来越牢固。
弗拉基米尔所供职的中俄双语杂志《新丝绸之路》,相当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3年前,弗拉基米尔曾经来过山东,在青岛有过短暂的停留,山东人的热情好客以及青岛美丽的海滨风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此次来青岛报道上合峰会,他认为“服务保障真的很棒,对外国记者的照顾和关怀让人无可挑剔”。“我来中国参加过多次重要会议的报道。”弗拉基米尔说,他还报道过以往在其他国家和城市举办的上合峰会,感觉这一次青岛峰会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他认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为以后举办峰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目标。“当然,也给以后的主办城市带来了压力。”弗拉基米尔打趣说。
陪同弗拉基米尔来青采访的,是他37岁的儿子奥列格·别列日内赫。奥列格也是俄罗斯一本中俄双语杂志的记者,在此次来青采访的2000多名境内外记者中,这对父子很抢眼。两人都身材高大,父亲具有很丰富的采访经验,而奥列格精力充沛,能说简单的中文,经常成为其他媒体采访的目标。此次来青,他们随团采访了青岛港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还到中车四方参观了中国高铁的制造现场,为青岛乃至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感到震撼。
俄罗斯第一电视台记者Chayka Marina 此次来青收获超出预期
在此次来青采访上合峰会的俄罗斯记者中,好多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比如,《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卡斯巴申·安德烈,就是一个“中国通”,他虽然在俄罗斯上的大学,但专业却是中国历史,不仅中文说得流利,提及儒家文化、孔孟之道也都能谈自己的看法。俄罗斯第一电视台记者Chayka Marina,则是在中国留学。2008年奥帆赛在青岛举办时,Marina到山东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因此中文口语水平颇高,甚至还有点山东口音,比如她能准确用青岛话说出“哈啤酒,吃蛤蜊”。“当时,俄罗斯来山东留学的学生还不算太多。”Marina说,没想到10年之后的今天,俄罗斯在中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此次来青,她在街头就遇到了多名俄罗斯在青留学生。
目前,Marina供职于俄罗斯第一电视台,是一名驻华记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去年曾经来过青岛,对青岛的海滨风景赞不绝口。“虽然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也是沿海城市,但是跟青岛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格。”Marina说,以前她以为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是最美丽的,等她看到了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的八大关时,觉得青岛真是一个神奇的城市,“现代和古典居然如此完美结合”。此次来青,Marina不仅品尝到了青岛的美食,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山东人的热情好客,峰会新闻中心志愿者的周到服务,一度让她感到不好意思。
对于峰会取得的成果,Marina认为超出了她和同事们的预期。“普京总统此次访华,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热情款待,还获颁‘友谊勋章’,我和所有的俄罗斯人民都感到无上的光荣。”Marina说,尤其是今年中俄两国的贸易额有望达到甚至超过1000亿美元,这些都给中俄未来的美好明天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而中方将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内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以及为上合各成员国提供3000个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名额等,都是给上合国家带来的真正实惠,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能享受到上合组织发展的成果。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巴科 相信山东将收获更多机遇
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印度籍记者巴科这几天工作量很大,除了完成电台的连线直播,他还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会议直播,另外每天至少写两篇文章,“压力挺大的,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巴科告诉记者,这是印度加入上合组织后的第一次峰会,通过大屏幕看到莫迪总理的身影感到特别亲切,这更激发了他的报道热情。
他认为,上合大家庭进一步扩容后,成员国之间应该珍惜这个平台,展开坦诚、务实的对话,促进经贸往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通过这次峰会,我们也感受到了成员国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希望峰会结束后能继续把合作项目落实好。”巴科说。
“我曾经去过泰安、济南,青岛还是第一次来,这次参会感觉很不错。”巴科对山东的印象相当好,山东人很热情,而这次来青岛,他先是被凉爽的天气所“征服”,看完灯光焰火晚会,又被青岛的夜景“迷倒”了。
巴科告诉记者,观看灯光焰火晚会时,他一直举着手机直播,还跟自己的粉丝进行互动,希望更多人和他一起见证这一精彩时刻,“我刚上传,就有很多人点赞了,还有的朋友问我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哪里,我告诉他们,有机会一定要自己来青岛感受一下”。
“峰会只是新的开始。”巴科说,如此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在山东举行,本身也说明了山东的分量,相信这次峰会将为山东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多的商机,也会让更多人通过报道爱上这个美丽的地方。
“比如我就爱上了青岛,看到很多美丽的景观,街道也非常干净,我非常喜欢。而且我还听说青岛有啤酒、有海鲜,还有国际啤酒节,今年我一定要来,感受一下啤酒节热烈的气氛。”巴科告诉记者。
在采访快结束时,巴科特意拍了拍志愿者的肩膀说,“如果你要写我对峰会的感受,一定记得提一提现场的志愿者,他们的服务非常周到、贴心,峰会能成功举办离不开他们的付出。”
新华网记者缪俊逸 对山东来说,峰会也是一股“东风”
在新华网派驻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报道团队的记者缪俊逸看来,此次峰会最大的主题就是合作,而合作这一关键词对青岛来说是一种常态,“青岛本身就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开放型城市,开放就意味着合作,与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密切的联系。”缪俊逸说,近年来,随着青岛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实力得到飞速提升,这一方面证明了青岛开放的路子是对的,另一方面也为山东注入了更多的开放基因。
缪俊逸说,山东是礼仪之邦,好客山东是闻名中外的品牌。“这次峰会对山东的实力、青岛的实力也是一种考验。让人骄傲的是,山东做到了、青岛做到了,不仅证明了实力,还树立了一个标杆,为好客山东这个品牌增添了浓重的一抹亮色。”
缪俊逸说,同时,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对山东来说也是一股“东风”,能借助来自境内外2500多名媒体记者的视角和记录,将山东推介向全世界,是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四川日报记者付真卿 礼仪之邦的基因在山东
“好客山东,魅力青岛,这次真是亲身体验了。”提及此次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采访的印象,四川日报时政部记者付真卿这样总结道。来青岛之前,他预料到此行会很顺利,但没想到会务保障如此贴心和周到,给他的采访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让他感觉青岛作为东道主,真是用心到了极致,工作环境、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各种细节都在彰显“好客山东”的内涵。
“我对山东和青岛,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付真卿说,虽然他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但祖籍却是平度。12年前,付真卿大四的时候,第一次踏上山东的土地,回祖籍地探亲,对青岛有了初步的印象。“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付真卿说,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他认为背后的基因是在山东,他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澎湃新闻记者于潇清 把青岛经验当标杆推向全国
接连多天在青岛采访上合峰会,澎湃新闻记者于潇清与他的同事单珊对青岛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发现,这座海滨城市比想象中还要漂亮,干净整洁的城市街道、红瓦绿树的城市环境都让人感到非常舒适。
首次承办如此规格的国际会议,于潇清认为,上合峰会的举办将为青岛乃至山东带来多个方面的利好。首先是“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他分析说,“有了上合峰会的支撑,山东的知名度将进一步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也将更加频繁,赢得更多商机。”
其次是山东在上合峰会的前期准备和现场组织都非常优秀,城市规划和绿化也都走在前列,再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相信接下来将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旅游观光,同时增进人文交流。
另外,上合峰会成功举办之后,相信会形成一系列的青岛经验,如果能把这种标杆式的青岛经验在全国推广出去,既可以给其他城市提供成熟的办会经验,也将进一步提升青岛乃至山东在全国的声誉和地位。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丰欣 马正拓 徐杰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芃芃]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