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职是救人却要忙专利 青岛有医生上万元打水漂
论文导向在科教界不是新话题,论文、专利等已经成为评判科研机构、高校乃至医院最为重要的标尺。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在青岛的医院,医生花钱申请专利、发论文已经成为医院考核考评过程中公开的秘密。2010年,青岛的两位医生结识了临沂一家县级医院的同行,这名自称姓高的医生声称自己有“门路”能够帮助他们申请专利,出于对同行的信任,两位医生先后给高医生打款数万元用于专利申请。但钱交了以后,专利却迟迟没有办好,得知申请专利彻底无望之后,两位医生向高医生要求退款,对方却屡屡推脱,截至记者发稿时多数款项依然没有退还。记者调查了解到,现在医院的考核和评职称过程中,科研的考核是最重要的项目,论文是硬杠杠,专利也可以加分,针对这种需求还衍生出产业链,这其中也是鱼龙混杂,更有一些人专门借此骗钱。
同行做代理帮忙申请专利
2016年2月16日,青岛市一家医院的陆医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
2010年12月,陆医生接到一名自称是莒南县某医院高医生的电话。陆医生曾经多次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在文章后面还留下了自己的邮箱。高医生就是根据这些联系方式找到了他,两人聊天中陆医生了解到,高医生在做专利申请代理,可以帮助陆医生申请专利。陆医生在没有确认对方是否具有专利代理人资质,双方也没有签署关于申请专利的协议书的情况下,仅仅是口头协议,就将数万元打给了对方,让其帮忙办理专利申请。高医生当时表示,如果申请不成功将退回大部分费用,并承诺说,实用新型专利只需要10个月就能申请成功。
医生主要职责不是给病人看病吗,要发明专利干什么?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医院里的考核体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研,科研中主要的是发表论文,如果有发明专利也可以加分。
申请专利需要撰写专业的专利申请书,申请一旦提交,就不能再作实质性修改,所以申请文件特别是说明书写得不好,常常会限制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不了解申请手续、审批程序,也往往会导致申请被视为撤回等。医院的医生平日工作就很忙,因此在申请专利时,一般都是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办理申请手续。
陆医生将自己的三项发明专利:便携式麻醉咽喉镜、前列腺炎中药药剂、痔疮中药药剂和18000余元钱打给了高医生,委托对方为自己的三项发明专利进行申请。出于好心,他还将高医生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岛城另一家医院的王医生。王医生也将自己的发明专利申请和14000余元代理申请费打给了这位高医生。
“申请专利肯定需要一段时间,所以钱打给他以后我就没有再追着问,这样一晃过去了好几年,这个高医生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复,每次问他,都说是快了,正在申请。”王医生告诉记者,直到2014年底,高医生才终于明确告诉他和陆医生,他们的专利申请不下来了。
申请不成功钱却不退了
2014年底,陆医生和王医生得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不通过,专利申请皆不成功,按照先前的约定,代理费应该退回。没想到,这一次,高医生又玩起了“拖字诀”,要么不接电话,要么就说再等等。
“我们追急了,那个高医生还威胁我们,说我们是在违规造假,其实我们一直以为他是正规的专利代理,并没有想要造假。”王医生表示,自己是光明正大的申请专利,申请不通过也没关系,把钱退了就行了,怎么就成了造假了?义愤之下,王医生将高医生的行为举报到了其所工作的医院办公室和当地卫生局。在双重的压力下,高医生终于退还了王医生大部分的代理费,但陆医生的代理费仅退还了2000元,截至记者发稿时,依然还有16000多元没有退还。对于陆医生和王医生反映的情况,记者试图联系莒南县某医院的这位高医生,但当记者表明身份之后,对方马上挂断了电话。2月20日,记者又以想办理专利申请为由联系高医生,对方表示自己现在已经不做专利申请代理了,之前他也是委托别人办理,也就是说,他本人并没有资质。
经常接到的陌生电话
就在王医生讨要代理费无果的日子里,他陆续又接到不少类似的中介代理机构打来的电话,对方均声称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能够代理申请专利。1月21日,王医生和重庆一家自称是专业专利代理公司的代理人吴俊(音)通电话时录了音。
记者从电话录音中了解到,吴俊自称是重庆一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业务经理,对于申请专利的流程,他介绍说,要先审核一下王医生专利的情况,并撰写申请文书,然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
当王医生质问对方是如何获知他的电话号码时,对方回复称,是从网上查到的,“像你们这些知名的医生网上都有联系方式。”谈到申请专利的价格时,吴俊表示,发明型专利的申请价格一项是6000元,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价格是3500元,对于申请的时间,发明型专利可能需要一到两年,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时间只需要4个月。
因为已经有了第一次被骗的经历,王医生询问对方交款的方式,对方表示要在申请前付款。“如果申请不下来,你们怎么退款呢?”吴俊对此的答复是,如果一次申请不成功,可以重复申请,但对于退款与否却始终语焉不详,没有明确回复。
“这里面明显存在不确定因素,一是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同时不知道他公司是否真的存在,即便是真有这么一家公司,也无法确定对方有没有相关资质。”王医生随后要求对方将公司资质和地址发给他以便核实。“熟人介绍的尚且会骗人,何况这种随机打来的电话。”王医生告诉记者,专利代理这个行业鱼龙混杂,非常乱,有些很明显就是骗钱的,所以一般都是靠朋友介绍,而对于这家公司,他肯定是不会相信的。
真假难辨的专利代理
记者了解到,一项能够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首先是具备实质性条件,即具备专利性,其次还要符合专利法规定的要求以及履行各种手续。医学领域的专利申请人在申请专利前,需要广泛掌握资料,了解技术现状。由于现有技术包括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本专业的权威性期刊和专著等,还包括国内同行业的技术现状,所以对现有技术作全面调查是一项十分细致和繁琐的工作。
另外,申请专利必须缴纳申请费、审查费,如果被批准,还要缴纳专利登记费、年费等,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的还要缴纳代理费,都是一笔相当不小的费用。
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了解到,申请专利有一套相对复杂的申请过程,费用也不少。以发明型专利为例,申请费一项是900元,申请审查费是2500元,复审费是1000元,这还不算批准以后的登记费、年费等费用。
如果医生对这些申请专利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那就很容易被一些假代理真诈骗的人所欺骗。“以办专利的名义让我不断给他在网上寄钱,申请失败却不退回,如果纵容他们这样下去,不知道还要骗多少人。”陆医生气愤地表示。
医院里公开的秘密
医生都去搞发明创造了,病人怎么办?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目前的医院考核体制下,医院的医生不仅要给病人看病,还要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这样才能在年底考核和评职称时获得不错的成绩。
“现在医院里评职称都是这样,没有论文肯定不行,申请专利也是为了给评职称加分的。”在青岛一家医院工作的医生刘华(化名)告诉记者,像王医生这种是属于找代理申请专利,还属于确实有发明专利的,还有不少医生自己根本没有发明专利,直接花钱购买。花钱买论文或者买专利已经成为医院里医生评职称的一个潜规则。“有些专利一看就很好笑,根本没有什么创新性,但是也能申请下来,也不知道真假。”
青岛另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赵琳(化名)告诉记者,在他们医院,不光是评职称,就连年底考核也主要是以科研来评价医生,至于你看了多少病号,看病的水平怎么样,反而不会成为考核的主要标准。“只要没有病人投诉就没问题。”而在科研这部分,如果考核不合格反而要扣钱。
据赵琳介绍,科研主要就是分为论文和专利,发明型专利和实用新型的专利也都不一样,年底会打分,论文又分为国际SCI期刊和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等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分数。“医生每天上班给病人看病就够忙了,基本上很少有时间去搞科研,所以没办法只能花钱找人发论文或者买专利”。赵琳称,据他了解到的情况,国际SCI论文一篇对方帮你写好,翻译成英文然后发表成功是4万到5万元不等,国家级的文章大概是2万到3万元不等。
王医生告诉记者,国内无论是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临床任务都很重。“临床的大夫,除了教学、出门诊、参与病例讨论和院内外的会诊,还要做大量手术,手术做到晚上七八点是家常便饭。”他说,即便是双休日,也要抽出半天回到医院查房。“不光身体累,医生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谓身心俱疲。”王医生说,除非是专门在医院里做科研的医生,要一线临床的医生再挤时间写论文搞专利,真的是非常累。但是面对着医院的考核机制和评职称的压力,只能减少去面对病人,服务患者的时间,否则可能就面临着年底考核通不过的压力。
“每星期我都接到好几个电话,说可以帮忙代写论文、代写专利申请书。”赵琳说,“现在帮忙润色论文、代写论文都成了公开的秘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医生被逼得没办法,就走造假这条路。越是到基层医院,造假现象越严重。”
“现在一心扑在临床上的医生反而很难获得职称晋级,所以有些临床上很不错的老大夫因为英语不行等原因,常年得不到晋级。”赵琳告诉记者,他们医院对于发表出来的“高水平”论文还有奖励,一篇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就能拿到数万元奖金。
据受访者介绍,论文不仅与年终考核挂钩,成为发津贴和奖励的依据,不少高校院所和医院还对发“高水平”论文的教师、科研人员重金奖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高校、科研机构,晋升职称对论文的要求更高。比如,在副高晋升正高时,绝大部分高校都对论文数量提出具体的量化要求,一般要求发表论文6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以上SCI论文)。
变味的产业链条
赵琳告诉记者,现在临床医生平均每天要做两三台手术,忙的时候要做4台手术,一天站六七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没有精力再搞科研,更别说要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刘华也告诉记者,现在的考核机制最后就导致医生都不去研究怎么看好病人的病痛,而只注重科研。
据了解,目前医生的考核机制中,除了临床和教学,最能拉开档次的就是科研,为了评职称和年底考核通过,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已经严重变味了。
目前,医生晋级职称发论文其实已经演变异化为“抄论文”,而发论文已经变为通过中介向杂志社“买版面”。“收费按杂志社的级别、版面情况、发论文急缓程度不同而定。”陆医生表示,在医院里,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每一步的晋升评级都是靠分数来计算,而其中占比例最高的就是论文。在他们医院,论文的最高分能打到15分,实用型专利每个0.5分,发明型专利以前4分,现在2分,通过每年的打分累积起来进行职称的评定。“在这种评级制度下,医生不去努力发论文也不行啊。”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医学界发论文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利益链,分工也日益细化。医生经常能够接到这种陌生的来电,一上来就能叫出医生的名字,简单寒暄几句就直奔主题,就是问需不需要发表论文或者专利。而有些期刊杂志社通过第三方作为医生和杂志社之间的“桥梁”,医生交钱给中介,中介负责联系杂志社与之商量发表论文的时间和版面,然后从中抽取部分费用作为“报酬”。不少医学杂志社已经沦为纯粹的盈利机构。
相关人士认为,做研究和从事临床工作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将临床实践的经验转化为论文,是临床医生的天职。然而,目前,临床医生承担着看病救人的重任,特别是一些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做好临床工作就已是“超负荷”运转,就更别提要搞科研、写论文了。据相关媒体调查报道,目前,医生的职称晋升制度过于侧重“是否发表论文、是否有科研项目”,导致部分临床医生“重视论文,重视科研”,不少基层医院存在医生职称高能力低的状况。
声音 职称评审机制亟待调整
湖南湘雅医院副院长张国刚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医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错位”,对于所有临床医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人人晋升都要发论文,还要发表在核心期刊,这让一些拥有刊号的医学杂志,光靠“卖版面”就能“坐地生财”。
记者发现,在一些大医院,科研能力很强的医生临床经验较少。有人编了顺口溜来描述这部分专家,“教授不拿手术刀,学术会议到处跑,著名医生不坐诊,讲课费用收腰包。”
张国刚教授认为,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主要从事临床实践的医生和从事科研的医生,予以区别对待。
专家指出,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原本的职称与论文挂钩的评价标准在可操作性、行为导向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专家建议,应调整卫生系统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重视实践与医疗安全以及操作能力。对主要承担临床任务的医生评定强化临床导向,推出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
专利申请人要擦亮双眼
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恩民认为,现在不少申请人对市场的混乱不了解,有的一听对方信誓旦旦地表示很快就能申请下来,就盲目信任对方,但也有时候是因为申请人自己急于求成,专利的研发还没有结束就开始寻找代理人,而代理人又说可以百分百申请成功,这样就很容易被骗。
王律师表示,申请人要保持理智,仔细甄别所选的代理机构或个人是否具有执业资质,在委托代理人撰写专利申请书和权利声明的时候,双方要签署正规的合作协议,同时,申请人不能全权委托给代理人所有撰写任务,对于对方的工作进展申请人也要积极配合和监督审核。
近几年,我国专利申请数量成井喷式增长,而对应取得认证资格的代理机构和个人的增长速度却没有跟上,随着其市场日益扩大,未知问题和未被注意的细节也都暴露出来,更是出现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乱象。
延伸 职称改革岛城已先行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意见》要求,要重点考查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记者了解到,职称改革2016年8月已在岛城先行启动。2016年8月30日上午,青岛市职称评审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作为青岛市组织的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的必要条件。
其实,虽然职称评审要求不少,但在诸多条目中,论文才是让很多人头疼的头号指标。对此,《意见》中也明确表明要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而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李桂民此前在网络问政中指出,其实论文只是职称评审中的综合参评要素,一般并不作为硬性要求。
记者从青岛市多家医院的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医院的职称评定一般是符合条件的医生通过职称考试或者提交相关文件后等待医院的评聘,这就造成了每家医院在评定时标准并不一样的现象。也就是说,尽管有关部门规定要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但在实际的职称评定中,医生之间依然要比拼论文和专利的分量。
他山之石 广东医改率先破冰
尽管近些年来科教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大声疾呼,但“论文指挥棒”依然大行其道。但今后,这一现象在广东省将大有改观。
2017年2月19日,广东省卫计委表示,已经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流动到粤东西北基层单位工作,申报基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将予以倾斜。还明确提出,申报者申报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对论文、科研课题要求也不做硬性规定。
一方面,结合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的特点和实际,改革适用范围划定在县(市、区)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但不含三级医疗卫生机构。
另一方面,改革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实行单独评审,并在评审专业组中单独设置全科医学专业评审。取得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只在全省县(市、区)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不含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聘任,实行评聘结合,并落实工资待遇。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珍
实习生 姜文博
[编辑:亚麦]分享到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