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是正月十三,崂山沙子口的海庙门前,一大早就热闹了起来,有300多年历史的沙子口庙会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纷纷前来祭海祈福。当天,记者现场采访发现,响亮的锣鼓、欢快的秧歌、喜庆的鞭炮,既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增添了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的人与自然和谐主题。
锣鼓敲起来,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祭海祈福热闹非凡
9日上午,记者来到沙子口庙会时,现场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来赶庙会祭海祈福的市民络绎不绝,路边销售各种零食和祭品的摊贩也扎堆出现。为了保障庙会的安全,前往庙会的路上和现场还有民警、消防等执勤。市民来到海庙前,排队将鞭炮挂在海庙门前的架子上,一起点燃后鞭炮声震天。而在海庙里,人们鞠躬行礼,感谢大海对他们的恩泽。
前来祭海的70岁的马老爷子就住在附近,当天跟几个老伙计一起来祭海祈福。老人告诉记者,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子口庙会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是沙子口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一。“每年我都来祭拜一下,为新的一年祈福,希望能够幸福平安,人寿年丰。”老人在海庙中结束祭拜仪式后,跟老伙计仔细观察起两棵粗壮的银杏树来。“这几棵古树和这些仪式,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虽然这些年仪式简单了,但传统的味道还在。”老人意味深长地说。
当天海边寒风刺骨,还下起雪来,但来参加庙会的居民仍热情高涨。有几支锣鼓队还自发来到庙会现场,为赶庙会的居民送上精彩表演。来自北姜社区的锣鼓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锣鼓队领队王云英告诉记者,每年沙子口庙会上都会有民俗节目表演,锣鼓和秧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在这支表演队伍里,既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又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的精彩演出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传统非遗项目注入新内涵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沙子口海庙位于沙子口湾西侧,始建于1624年,最初是一个用石块简单堆砌的小神龛,明崇祯七年,渔民连年丰收,商量要给龙王盖一个好的庙宇,于是在海边修建沧海观,也就是百姓俗称的海庙,历史上它曾属于崂山区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一。海庙重修于乾隆5年,光绪12年再次重修。海庙内有建庙时栽种的两株银杏和一株耐冬,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
来赶庙会的一些老人介绍,在以前,海庙祭奠的程序十分隆重热闹,每年正月十二晚大海涨潮时分,周边渔民抬着纸扎的花轿,在鼓乐的伴奏下来到海庙,先对着大海祭奠膜拜,然后到庙中烧香磕头,请出圣母和龙王的牌位,然后抬着轿子进村,进村的路上每隔一段就有一桌贡品,路线为南姜、东姜、石湾、北姜、西姜,在西姜的南海观音大力庙落轿请到庙中,直到黎明前大海退潮时送回海庙。而到了正月十三,十里八乡的男男女女穿戴一新到海庙逛庙会,各村村民齐聚于此,共享这一年来这座神庙给大家带来的安定生活,纷纷拿出各自香火,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收成。
随着渔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渔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庙会尤其祭海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典活动,而是作为一种风俗一直沿袭,沙子口庙会也被列为青岛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古老的庙会活动已被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增添了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的人与自然和谐主题,倡导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报道
[编辑:帛幼]分享到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