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市召开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议总结2016年我市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并安排部署2017年重点任务。据悉,到2016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的28535户、63887人全部实现脱贫,51个省定贫困村和79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摘帽。今年我市计划剩余149个省定贫困村和23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摘帽,实施农村环境“七改”工程,年内完成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0所和农村智慧校园300所建设任务。
目标
剩余380个村脱贫摘帽
在去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基础上,瞄准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坚持资金不减、力量不减、帮扶不减,确保贫困群众生活和居住环境有明显变化。
做好低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政策与扶贫政策衔接,基本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剩余149个省定贫困村和23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摘帽。
各区市要参照农村扶贫的模式,通过实施就业救助、教育助学、健康扶贫、社保兜底、住房保障、特困扶助等措施,着力解决好他们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困难问题,尽快缩小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
启动1000个村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为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创业
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
全市将有重点地加强政策支持,突出做好“三个抓”:
抓服务惠农,加大对涉农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不断深化“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从场地、培训、信息等方面提供创业环境支持,为农村创业创新提供“优质软件”。
抓政策支持,完善场地优惠政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业补贴政策等农村创业创新支持政策,以好政策筑巢引凤,开拓创业“新蓝海”。
抓平台支撑,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以及孵化器、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力度,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农村电商“创业云平台”建设,把“平台”建成农村创业创新的“舞台”。
基础建设
推进“村村通”公交工程
坚持把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积极开展“十百千”创建活动,年内创建10个集聚类农村新型示范社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
持续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升级,推进“村村通”公交工程,实现具备公交安全通行条件的行政村全覆盖。
大力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现中心村电网“村村改”、机井电力“井井通”。
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建设质量上达到最低7度抗震设防标准,同时兼顾生活居住、发展需求。
持续加大农村无害化旱厕改造力度,去年我市已完成30万座,今年要加快进度,按时完成剩余58万座改厕的目标任务,确保年内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全覆盖。
公共服务
建设农村智慧校园300所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年内完成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0所,建设农村智慧校园300所。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乡村医生和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将特殊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80%。
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宣传普及保险政策,进村入户帮助群众算细账、解疑难,激发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实现“八有”配套标准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规范运转全覆盖(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有综合服务厅、有卫生室、有警务室、有幼儿园、有社区居民学校、有文体活动中心、有综合超市等商业服务设施)。
现代农业
培育3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
加快30万亩粮油功能区、30万亩高效设施功能区规划建设步伐。
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综合性基地,年内力争作业远洋渔船达到120艘、捕捞量达到14万吨。
大力发展高端特色现代畜牧业,全力打造畜牧业强市。
加快培育农业电商示范镇村,把信息化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的全过程。
重点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由“国人厨房”向“国际餐桌”发展,确保农产品年出口30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海上垂钓、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农业新业态,建设一批省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年内全市将培育1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3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
“标准化+”战略,健全农业地方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培育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
开通镇级质量追溯监管平台,推动质量追溯向镇村延伸,实现农产品从“产”到“销”全程质量控制。
金融扶持
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法,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深入推进农业 “三项补贴”制度改革,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和绿色生态。
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各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小额存贷、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壮大农村金融组织,抓好青岛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三股力量”,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毛细血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高效便利、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务。
本版撰稿 记者 于顺 实习生 赵凤 制图 吴高阳
[编辑:亚麦]分享到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