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即墨市温泉街道北小峨村的63岁农民徐兆俊自小喜欢书画,2000年起,他利用农闲及休息时间,参照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挂历图像,历时3年绘就了宽0.9米长30米的水墨《清明上河图》。如今,这个农民书画家爱好者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40余年,成就满室书香。
参照挂历,3年绘就水墨《清明上河图》
隆冬时节,走进徐兆俊略显拥挤的农家小院,小院一角几株含苞待放的耐冬和翠竹,以及挂满南墙的水墨画,在充斥着鸡鸣鸭叫、混杂着牲畜特有气味的空气里,凸显着主人不同于寻常农民的情怀。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是工笔画,我打小就喜欢水墨,所以我画的是水墨长卷。”当30米的画轴徐徐展开,一个个描绘北宋汴京城市面貌的场景活灵活现展现在眼前时,徐兆俊语气里透着一股子骄傲。
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又有两个孩子上学,除了几本有关水墨画技的书,徐兆俊对动辄就几百元的书画作品册,往往是望而却步。因此,一些品相不错的水墨画挂历便成了他每日练笔的首选。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兆俊看到了朋友收藏的《清明上河图》挂历,便萌生了画一幅水墨长卷的想法。
“一个场景能画几个月,既省纸又能满足我画画的需求。”并不富裕的家庭,让他多用一张宣纸都慎之又慎,这位农民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初衷有些让人心酸。当然,他也期冀画成后,长卷能为家庭带来一笔收入,让他的书画的爱好变得“名正言顺”。
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徐兆俊白天种地、养猪,维持家用,晚上挑灯作画。狭小的画案留下了他挥汗如雨的身影,也见目睹了他遍布手脚的冻疮。三年后,长卷画成,挂历归还。但想象中的荣耀没有到来,已完成的画卷甚至没有装裱就被束之高阁,徐兆俊依然固执地过着边作画边干农活的日子。
40余年,用最低花费小心守护书画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不能带来收益反而要花费金钱和精力的书画爱好,在农村人眼中是“不务正业”,而徐兆俊的“不务正业”由来已久。在他的记忆里,自从会拿笔起他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小就喜欢,上学时曾偷偷临摹过十几本小人书。”学生时期,徐兆俊在书画上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然而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的现实,让他的书画追究变得异常艰难。好在,40多年来,他总是想方设法,用最低的花费,小心守护着自己的书画梦。
为了少花钱,年轻的徐兆俊常常借自行车到县文化馆听讲座,徒步20多里地向外村老师请教,偶尔去书店也都是只看不买。“纸和墨我都买最便宜的,能自己做的就不花钱买。”至今,徐兆俊的用木板架起的画桌上,旧报纸是毛毡的替代品,印章是用他用石头和皮子刻出来的,镇尺则是从工地上捡回来的边角料,而挂满房屋四壁的书画作品也都是喜欢他画作的人免费装裱的。
要想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写字和画画绝不耽误干活,是徐兆俊一直恪守的原则。尽管如此,每当村里外出打工的男人们带着钞票回家时,妻子还是会忍不住唠叨几句。上火时,甚至会要挟要把他的字画全撕掉。而每当这时,他会把心爱的字画放到一边,专心干活。“耐得住清贫,受得了委屈,忍得了寂寞”让他的书画爱好坚持了40余年,成就了如今的满室书香。
卸下重担,开启书画人生
“徐叔画了一辈子了,水平高,过来求一幅,装裱好了,过年挂家里气派。”临近春节,村北的小徐从工地一放假,就跑到徐兆俊家求画。
2015年夏天,小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63岁的徐兆俊终于有理由闲下来,专心写字、画画了。同时,他也明显感觉到,这两年农村对字画越来越重视,如今经常有村民慕名求取,而他也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赠予。
几天前,他翻出了10多年前画成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回忆着过往练字、作画的辛劳,决心为自己前半生的“不务正业”正名。 “当年的技艺肯定不如现在成熟,但《清明上河图》拼的是耐心和体力。”徐兆俊坦言,被繁重农活掏空的他,估计再没有心力绘出如此鸿篇,但这并不耽误他开启属于自己的书画人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祖锋 通讯员 高洪菊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