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大集换新颜
在大青岛“三湾三城”空间战略布局中,李沧区是胶州湾东岸城区做优做美的关键区域、潜力区域。努力使李沧成为青岛这座现代化国际城市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区,是李沧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过去5年,全区上下攻坚克难、敢当善为,办成了一系列事关李沧前途命运的大事、实事、难事、新事,青岛世园会成功举办,铁路青岛北站全面运营,百年李村大集顺利搬迁,停滞25年的沧口大厦恢复重建,国际一流、世界首创的青岛国际院士港迅速崛起,颠覆了百姓传统的李沧印象,标注了青岛鲜明的李沧印记。
搬迁
百年李村大集旧貌变新颜
李村大集始建于1892年,距今约有12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二、七,利用李村河的沙滩作为临时市场。历经百年演变发展,长期以来固定在李村河中段巨峰路桥与峰山路桥之间的河床上及部分河岸,逢集日客流量高峰时可达二三十万人次,年交易(包括常年集贸市场)额达6亿元。但是,由于李村河底长期以来被“天天市”占用泄洪通道经营,防洪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被省市列入重大安全隐患。每逢集日,大量的客流、车流涌入,给本已拥堵的李村中心商圈交通带来更大压力。但涉及2000余户业主的生计,搬与不搬的问题纠结了若干年。
2016年,李沧区商务局、规划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联合提供保障工作,工作人员深入大集走访,听取经营业户意见。对800户经营业户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甄别分类。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繁荣新大集的原则,制订了鼓励业户搬迁和培育新大集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业户圆满搬迁提供了政策保障。14个月后,李村大集顺利搬迁,解决了多年的汛期隐患,保障了消防、食品、消费安全。
记者在重庆南路与青山路交界处全新的李村大集看到,这里的业户众多,经营繁忙,崭新的市场也带来了全新的人气。据介绍,新李村大集总投资约5000万元,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农贸市场区、文化交易市场区、赶集区和停车区。封闭式农贸市场,按照我市标准化农贸市场的要求设计建设,用于安置“天天市”固定经营业户。建筑面积约1.22万平方米,营业网点约168个;农贸市场中间区域约6500平方米,设置岛式柜台,标准摊位约700个。室内农贸市场划分为5个功能区:水产品区、肉食区、蔬菜水果区、调料副食品区、特色小商品区。文化交易市场区为两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一层为茶文化交易区,二层为花卉交易区。赶集区1.2万余平方米,用于逢二、逢七赶集。李村大集设有停车场3处,停车位约370个。
搬迁后不再“看天做生意”
“搬迁后,不用再担心下雨导致设备被淹的问题了。”新李村大集香油作坊主张永喜告诉记者,1986年7月1日,他带着500元钱、2000斤芝麻举家扎根到了青岛。现在他的香油作坊已经干了30余年,在青岛小有名气,当然这么多年也少不了一些坎坷,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的那场暴雨,当时的那场雨下得太突然,整个李村河中游河段一片汪洋,张永喜的作坊也未能幸免。当时他刚从河南运来10吨芝麻,全被雨水泡了,加上4台韩国机器也进了水和沙粒,总共损失了20多万元,这对当时的张永喜来说是莫大的打击,整整熬了3年他才慢慢缓过来。此次李村大集搬迁,张永喜再也不用担心下雨设备被淹了。
74岁的吕龙聚已经是李村大集服装老业户了,从1980年开始就在李村大集摆摊做生意。 “原来在河底的时候,都是露天做生意,风吹日晒的,特别是夏天,一下雨整个河底就乱套了。现在,没有了安全隐患,设施也比以前好了。以前在旧大集我的摊位有6-8米宽,搬到新大集变成了12米,最重要的是新大集在室内,我们再也不用看天做生意了。 ”吕龙聚说。
数字李沧 >>>
●5年来,李沧区始终坚持强化保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投资近110亿元,高质量完成180项政府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3年超过70%。
●铁路青岛北站安置区等22个安置房项目顺利回迁,惠及居民近4万户,是建区以来回迁安置居民最多的时期。
●“房产证办理难”成功破解,办证量占全市83%。发放低保、医疗、计划生育、临时救助等资金5亿元。
●新建助老大食堂45处、日间照料中心92处,养老设施面积增长一倍,为3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2017万元,获评全省社区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
●“十二五”至今,李沧区先后投入近36亿元,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学校15处。
●新建改造竹子庵公园、沧口公园等43处精品景观,新建改建绿地395万平米、绿化覆盖率由38.5%提高到42.6%。
●投资7.5亿元,整治李村河、板桥坊河、胶州湾岸线等共计11.8公里,治理污染点源220处。●投资5亿元,整治华泰、建安、郑庄等68个小区,惠及居民6.2万户。
本版撰稿摄影记者赵健鹏通讯员孙丽云许梦婷
[编辑:乒乓]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