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市场
城乡需求的对接与共赢
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退休后,就在京郊山区常年修缮租住了一家庭院,假日里祖孙三代闲住、到夏天在山上避暑。在他看来,到郊区租赁农民宅园作为“第二住宅”或假日休闲场所,这种分散、自发的租赁、改建方式虽有自主灵活的好处。但由于自发进行,难免有种种弊端,如无序租赁、易生财务纠纷,私搭乱建、易致环境损坏,公共管理与服务缺失、易发社会治安等。农户单独出租或自营,有缺少资金、不善经营、服务不足等难处。
他更肯定的还是田园式养老社区的做法。“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区有大批的家庭及老人渴望有宽敞、恬静的绿色养生养老场所,城区住房拥挤、交通喧闹、环境污染,不宜休闲养生。然而在农村随着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闲置房屋数量逐年增加,田园式养老社区的建造满足了城乡两种市场需求的对接与共赢。”
王兴斌认为,田园式养老社区满足老年市民思乡怀旧的诉求,也满足了部分市民举家体验乡野生活的愿望,更是少儿们玩耍的新天地。这种方式把养生养老与休闲度假自然地联结起来,拓宽乡村旅游的产品与市场,可以说是从乡村观光到乡村度假的升级版。
另外,乡村建立市民养老社区使农村的产业形态从农业、家庭副业转变为休闲养老服务经济,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从单一的一产转化为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农民取得房屋租金,参与保姆、保洁、餐饮等养老服务,合作社每年获得养老社区经营利润给社员分红,农民可获得宅院租金、劳务薪酬与合作社分红三重收入。
■典型样本
建成养老村的怀柔样本
北京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村是个将农村闲置资源变成田园式养老社区的典型样本。
这个村子与著名的慕田峪长城相距仅3公里,全村284户668口人。以前,村里有很多宅子都长时间闲置。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宅闲置的原因主要包括村民外出务工、村民个人购置其他房产等,“由于农宅不能上市交易,只能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想出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租客。”
为了帮村民解决这一难题,区镇政府想到了与社会资本的合作。2014年8月,北京市首家养老农宅合作社在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村成立,它利用闲置农宅的原有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形成了“农民出房、合作社入股、公司经营、政府服务”的新模式。该村合作社成立后,专门成立了一个评估小组,到各家实地考察,制定出一套高于市场价格的出租方案。随后,合作社对流转出30多套村民闲置农宅,引进北京国奥集团进行“一宅一品”高端化改造。
“养老社区一共有33座院落,价格在每年6~9万,120万~150万可长租20年。不使用期间,可以委托我们出租,收益五五分成。”据国奥乡居乡村养老社区销售部曹先生介绍,该养老社区客户定位在中高端群体,已入住的“业主”平均年龄超过55岁,人均年花费6万至12万元不等。自2015年启用以来,已经有十几套院落被长租出去,“运营情况还算可以”。
田仙峪村的村民也因为这个养老社区受益。据了解,在房屋土地的租金收入上,养老社区流转了30处闲置院落,为拥有这些院子的农民带来近1700万元的收入。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和农事活动体验而流转的60亩农用地,每年租金收益在20万元左右。此外,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也能在社区从事保姆、保洁、餐饮等工作。
■设施保障
养老下乡公共服务先行
青岛市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的少数城市之一。目前,青岛市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9073”养老服务格局。田园式养老则为青岛的老年人提供了更为多样性的选择。
早在去年10月,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凡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建成的养老服务设施,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均可依照有关规定享受养老服务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资金支持和税费减免、水电气热费用优惠等政策扶持。”
而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则提到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不难看出,这些政策利好对于农民、农村以及社会资本来说,都意味着机会。
但是,养老“下乡”,远不是有了政策支持就万事俱备。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江海燕通过调查200位老年人的乡村旅游养老意愿发现,接受乡村旅游养老的老年者中,对于71~80岁老年者而言,康健医疗器材先进是重要考量因素。
“田园式养老最缺乏的就是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配备,老年人一旦生病,如何才能及时有效得到医治是最担心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田仙峪村养老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租用村委会闲置的办公楼建起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公共食堂、休闲酒吧、洗衣房和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朱艳丽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曹凯杰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