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李村大集搬离河道时的情景。张华 摄
每天,“绿马甲”们都要巡逻和清理河道。 张 华 摄
李村河上游荷花盛开。张 华 摄
原标题:揭秘:从臭水沟到景观河 李村河是这样华丽变身的
8月底,李村河中游治理工程竣工后,河廊美景将蜿蜒呈现。
这一切得益于市、区两级坚守生态环境底线的决心。2009年至2017年,从重塑河道水系考量,李沧相继开展河道治理,2016年,李村河最难治理的“顽疾”、最难“捅”开的堵点——李村大集实现搬迁,结束了800余户“天天市”、千余家临时赶集业户长期盘踞河道的历史。
从“臭水沟”到主城区最美、最长的城市景观河,李村河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岸上种种——城市变迁、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更迭,又折射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实践。
从源头除“根”,治理黑臭水
治河先治污,这是河道治理的普遍做法。
记者从李沧区建管局了解到,治理李村河中游河道前,工作人员采取排水管网检查井逐一打开、暗渠清淤、专业队伍先进设备摸排等方式,一一盘查污染点源。
李村河中游3公里,不仅是黑臭水治理的多年顽疾,而且是全省“挂名”的泄洪安全隐患,但是,在一种对乡土文化的怀旧和眷恋情绪包裹下,这里似乎成为一个难解的“死结”,就像脸上的一个刀疤,要从“根”上改变模样,表面的“涂脂抹粉”已无法标本兼治。
2016年,李沧区政府做出利弊分析,结束了李村大集搬与不搬的纠结之问,重新还河与民。但是,要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解决黑臭水问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要治理这里的黑臭水,必须从源头上除‘根’。” 负责李村河中游治理工作的刘梦泉说,“周边商铺、住宅多,而且不少是因李村大集而聚集的低端商铺,环境脏乱差,污染源极其复杂。”
李沧区结合现状情况,将点源分类对“症”下“药”:周边截污干管不完善、污水无处排放的污染源,旧村改造未实施、雨污混流的污染源,部分住宅小区、商铺污水管道私搭乱接的污染源,部分工业、企业污水未经处理乱排乱放的污染源等,一一登记在册。
在点源治理措施方面,不仅延续以往在河道治理上完善市政管网、保障周边污水有出处的截污干管和区域支管建设模式,还采取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污染源头治理,保障河道水体无污染物进入。
截至目前,李村河中游及周边3公里区域内发现的63处污染河道点源治理完成,截污干管全部实施完成,峰山路至君峰路600米段已实现水清、有鱼的“水印绿廊”效果。
治“污”与治“水”相结合,民生与生态同发展。李村河整治过程中推行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思路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四部门全国黑臭水体整治考核工作中得到肯定。
修复水生态,渗透“海绵”理念
变传统治河为生态治河,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基础上,李村河治理采用“海绵”理念,恢复过城河道所面临的生态调蓄功能,实现城市建设发展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同频共振。
“我们跳出了清淤、截污的传统治河套路,探索的是生态治河的路径,‘海绵’理念渗透其中,6.5公里河道率先呈现出美丽景观。”从2009年就开始负责河道整治的杨逍谈到河道整治说,这种生态治河法在李村河中游推行可以说难上加难。
据了解,其难主要在于:受河道河底硬化和河道内李村大集的影响,李村河中游作为城市河道长期无水可观。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可渗透表面区域不断减少,城市景观和水体之间缺乏自然缓冲带……这是专家为李村河中游诊断出的“病症”。
“要解决李村河存在的治理难题外,还要结合李村商圈的升级,探索环境生态效益、市民公众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这是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提出的李村河整治目标。
为此,在李村河中游这段最难“治”的河段,以“水波再兴、水印绿廊、水韵雅市”为主题,通过新建九级调蓄池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和过滤器,整合雨洪利用系统、生物栖息地系统、大集文化系统和健康绿道系统,构建一个综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还原李村河中游的生态调蓄功能,在河流生态恢复、两岸雨污治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力争建设成为以休闲、健身、绿色、生态为主导功能,兼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乐活水岸。
修复水生态、雨洪集蓄利用,让城市水系在城市防洪、排水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具备“海绵”功能——从字面看似简单,但要落到施工中就得有“真功夫”。
对此,施工人员这样解析: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采用雨洪集蓄利用,也就是说,雨季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旱季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分级控制雨水径流等方式,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8月,随着李村河中游整治工程的竣工,这里将从无水河蜕变为3公里水岸线,从10%水面积升级为70%的滨水效果。
管河如养孩,长治才能久安
治河不易,长治更难。如何维持河道治理后百花齐放、桃红柳绿、溪流潺潺、鱼翔浅底的亲水美景?
“养河就像养孩子一样!要让河流不得病,周边绿植茁壮成长,需要投入财力、精力和耐心、恒心,才能维持住治理成果。”李沧区建管局园林科科长贾春梅如是说。
目前,李村河上游已从整治转向养护,李沧区园林绿化总公司在此设立李村河管理办公室,聘用176位养护工人、42位保安人员,日常管理6.5公里的河流、5396株行道树和112.4万平方米绿地等。此外,绿化管护、排污巡查、游客钓鱼和玩耍安全等监管工作也来不得半点马虎。
“养河是一个系统活儿,周边企业、居民楼和商铺是否合规排污,游客是否具有环保意识,不往河里扔垃圾、倒脏水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一旦哪个环节出现疏漏,就可能导致污染物流入河流,打破河流的平衡关系,水体藻类就会疯长,水色就会发黑发白,嗅味就会发臭,蚊蝇增长……养河,离不开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贾春梅说。
从李村河管理细则可以看到,李村河设有若干岗位:配有特型修剪师傅,他们需要按时节对乔灌木进行修剪造型;配有水面保洁师傅,他们主要清理由于水温变化滋生的水体浮草等;还有“专业保镖”和监护人24小时巡逻值班,防止绿植被损坏,同时监管周边的安全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隐患……
“无论多热的夏天,多冷的冬天,也无论多大的雨多大的风,在李村河,都能看到‘绿背心’,他们从农历正月初一到除夕,从不间断地行走在这条河的两岸。”负责李村河景观段养护的王军在这条河上干了3年,肤色黑且油亮,“正是这种常态化的养护,才形成了今天李村河特色生态圈,白鹭、野鸭等在这里安家落户,加之河道周边景色宜人,天天吸引着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 华 通讯员 孙丽云)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