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平度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馆 家中民俗藏品上万件

2017-06-09 14:06:05
来源:齐鲁晚报
责任编辑:光影

原标题:平度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馆,家中民俗藏品上万件

平度一位民俗收藏爱好者徐宝堂,30年来花费上百万元收藏的各个门类的民俗古董上万件,包括平度天柱山北魏年间的《郑文公碑》拓片等稀世珍品。为了传承这些承载先人智慧、心血、情感的文物,今年初,徐宝堂建起了一座占地1千多平米的民俗博物馆。

\

自幼迷恋收藏,30年收藏1万多件老物件

日前,走进位于白沙河街道张戈庄驻地的宝堂民俗博物馆,从古时的古钱币、森林化石,到以后各个时期的石器、玉器、书画、碑帖,再到磨盘、推车、木制镂犁等在坊间渐渐消失的生产生活用品,一件件器物,见证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恍若将人们带回到一个久远的时代。这些物件的收藏者就是今年44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徐宝堂。

\

徐宝堂是平度白沙河街道矫家疃人,祖父年轻时家境殷实,家中有各种精美藏物。徐宝堂年幼时,祖父常常拿出家中宝物把玩。而这些东西寻常百姓家并不多见,这让徐宝堂长了不少见识。15岁那年,徐宝堂跟随父亲干起了木匠,给人打制家具,并且利用走街串巷的机会到处“淘宝”。近30年来,徐宝堂收藏宝贝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至今已经收藏1万多件。“我收购古董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古董收购商转手买进,二是利用日常走街串巷的机会,到老乡家里淘宝。”徐宝堂说。就这样,这些沉睡在民间的一件件宝物,被他一件件淘到手中。

\

在收藏过程中,徐宝堂不但系统学习了文物鉴别知识,还对每件宝物来源进行详细记载,注意搜集与之相关的故事传说,让每件物品都灵动起来、鲜活起来。在众多藏品中,其中一件徐宝堂上世纪80年代所获的平度天柱山、镌刻于北魏年间的《郑文公碑》拓片尤为珍贵,如今已经成为稀世珍品。

\

建成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今年元旦刚过,藏品颇丰的徐宝堂萌生了建设民俗博物馆的念头。经过四处选址,他最终租用位于张戈庄驻地的一处面积1000多平米的闲置房屋院落,给其藏品安家。不怕风吹雨淋的石器和年代并不久远的农具,被放在了院落;其他物品,都安放在了室内博物架上。考虑到大部分藏品需要一定的温湿度,且须具备防虫、防火、防鼠等条件,徐宝堂按照文物保管的要求,安装了相关设备,对藏品实施妥善保管。

\

对文物情有独钟的徐宝堂,多年来一直奉行只进不出的收藏理念,仅收购藏品就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而对于宝贝的选择,徐宝堂坚持走大众化道路,寻觅价格适中的藏品,这让他的收藏更接地气,藏品也因此更加丰富。

“我收藏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想让大家多了解了解我们祖先曾经使用过的这些东西。”徐宝堂表示。为此,他的博物馆每逢周六、周日,以及张戈庄大集,都免费对社会开放,徐宝堂自己做起了解说员。博物馆开放以来,已经接待参观者1000多人次。

\

渴望为藏品找一个好家

徐宝堂通过文物部门了解到,出于对民间文物保护的关注和支持,青岛市已经开展对民办博物馆的补贴。只要是公益性质的博物馆,青岛市对馆藏物品的保护,在保管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给予适当补贴。

眼下,让徐宝堂操心的是为这些藏品继续寻找一个新家、好家。毕竟现在的博物馆条件简陋,成年累月让自己的藏品身居陋室,徐宝堂总有些于心不忍。

\

目前,徐宝堂正在积极寻找这样的场所,他也希望能够获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让他1万多件藏品有更好的栖身之地,更好地发挥作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祖锋 通讯员 段伟娜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