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43家非国有博物馆注册位居全省首位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新《博物馆条例》实施两年来,众多非国有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青岛依法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达43处,居全省首位。然而,众多民间私人收藏者想拥有非国有博物馆的“身份”,却因面积、馆藏数量等诸多硬性条件被挡在门外。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民办博物馆还处于发展初期,对符合条件申办注册非国有博物馆的,他们将支持并提供相关服务。在未来几年里,青岛注册备案的民办博物馆将突破120处,达到每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现状】
非国有博物馆居全省之首
“作为一种直观的文化载体,博物馆在传承文明、开启民智、增益人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岛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丰富的遗产资源、丰厚的人文积淀为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立强介绍,青岛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城市建设目标,利用景区、建筑、海洋、民俗、非遗、院校、行业、艺术等资源辟建博物馆,重点打造建筑博物馆群、乡村记忆博物馆群、名人故居博物馆群、工业遗产博物馆群、西海岸博物馆群、大沽河博物馆群、崂山博物馆群等十大博物馆群。
胶东民俗博物馆、韩家民俗村、金石博物馆、胶州九兴博物馆、冯氏钢琴博物馆、即发发饰博物馆……一批体现行业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有效运行机制,以及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目前,青岛市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已达43家,位居全省首位,年均场馆数增长约28%,参观人数增长约30%。然而,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初期,也存在着陈列展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讲解服务水平需进一步规范,博物馆专业队伍需不断充实和加强等问题。
【未来】
每8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
刘立强介绍,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青岛编制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促进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截止到目前,我市依法注册登记博物馆73家,涵盖综合类、民俗类、军事体育类、建筑艺术类、自然科技类、农业类和工业遗产类等多个类别。其中国有博物馆30家,包括青岛市博物馆、青岛葡萄酒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达到43家,包括青岛贝壳博物馆、青岛嘉木艺术博物馆等,体现了青岛文脉传承和城市文化特色,非国有博物馆数量首次超过国有博物馆,实现了每十五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的目标,博物馆整体工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目前,我市拥有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三座国家二级博物馆,四座国家三级博物馆,位列全省前列。记者了解到,7年间,青岛市免费开放博物馆从15家增加至52家。近3年来,全市博物馆举办展览1041项,参观总人数1760多万人次,博物馆正日益成为未成年人的社会课堂、市民文化休闲和文化旅游的新兴景点,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照规划,青岛计划到2020年,博物馆总数达到120个左右,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的总体目标,高于每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的全国平均水平,在同类城市中博物馆建设处于领先地位。
手工体验盘活非遗传承
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一处具有典型民俗文化的民办博物馆。即使发展非遗文化产业,也面临生存的诸多尴尬问题。 “按照原来的规划,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带活非遗文化,但由于非遗文化产品市场受限,传统文化传播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王经理介绍,目前博物馆平时的日常开支很高,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只好减员。好在这两年,他们在市场运作中主动联系组织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参观,培养了一批非遗博物馆爱好者,让非遗文化传承了下来。即便如此,也难以实现以馆养馆的目标。他觉得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民办博物馆,还需当地政府在政策上多给予扶持。
“仅靠建一个博物馆,肯定吸引不来参观者。主要是挖掘出一条文化产业,才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胶东非遗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孟宪良介绍,他们在建馆之后的一段时间,一直在和当地的多家旅行社进行深度合作,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以博物馆为核心,提供手工体验项目,利用即墨数百年历史的磕子,开展传统面食制作,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前来体验,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了非遗文化,让市民在假日里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非国有博物馆还是缺少宣传,让公众形成进入博物馆学习的意识,通过参观博物馆,提高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他们也将博物馆展览和讲座进校园、社区、乡村、军营和企事业单位。以进学校为例,按照新条例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会与文物部门共同制定方案,利用博物馆自愿开展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日,青岛市众多非国有博物馆也都借机动了起来,以各种活动吸引市民的目光,让大家关注身边的历史文化。
民俗馆遇场地和资金瓶颈
一个新老时期的更替,出现了一股民俗文化展馆建设之风。即墨市大沽河畔的天宫院村旧村改造,居民搬上了新楼房。为了留住乡愁,村里收集上百件包括农具、生活用具在内的老物件,专门腾出几十平米的门头房,建起了一个村级民俗记忆馆。 “因为东西太少,面积又不够,所以挂牌时就没叫民俗博物馆,等以后条件够了肯定要申请注册。 ”天宫院村书记张志洋坦言。
记者在村里的民俗记忆馆看到,不大面积的民俗馆内,陈设着上世纪5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厨房用品、老家具、农用器具、畜禽用品等,每件都配有精致铭牌及说明。 “民俗馆从收集到建设,历经两年时间,一共投入了50多万资金,因为条件不够,不能申请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政策,平时的维持费也都是村里支付。 ”天宫院民俗馆工作人员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天宫院村这样的小型民俗馆,在农村较为普遍。走访即墨、莱西、平度等地的乡镇和村庄,有不少这样的民俗博物馆性质的展馆。有的村庄腾出一间房子,摆上几十件老物件就挂上了记忆馆、民俗馆等牌子,由于面积和藏品条件受限,验名正身注册非国有博物馆的路遥遥无期。一名收藏爱好者坦言,即使不够注册条件,享受不到国家补贴,但自己建个小型的馆藏也没有坏处,只是平时的维护费用让人发愁,不知道前面的路还有多长。
民间博物馆藏品难辨真假
“两年前,新《博物馆条例》出台实施后,就想申报非国有博物馆,但受条件所限一直没有实现。 ”位于即墨市华山一路的红冠艺术馆负责人王先生介绍,15年前,他就喜欢收藏古家具、石雕和老爷车等老物件,这些年收藏花去的费用超过300万元,由于自己对收藏并不专业,凭着感觉和喜好收上来的老物件,并不知道真假,想申报私人博物馆,也一直没有进展,目前数百件古董也一直闲置着,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在民间博物馆没有登记注册的不少,但从建起来的博物馆来看,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位于田横镇的青岛海防博物馆,收藏着数百件文物,基本上都是从各地收集而来的,但文物和老物件的真假,并没有经过专家鉴定。记者在莱西店埠镇博物馆看到,这里收藏的文物从新石器到清代均有实物展示,当问起文物的真假时,一名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楚。
“正在申请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文物不但要进行鉴定,对来源也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否则就不能注册。”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说,有些非国有博物馆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往往无法鉴定手中藏品的真假,给办馆带来一定的困难。遇到这样的问题,办馆者可以向文物部门或当地博物馆提出申请,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的鉴定人员给予帮助。如果符合条件,还可以帮助民办博物馆配置基本的安防、消防设备和博物馆参观出入安检计数系统,确保观众参观和藏品安全等。另外,申请备案的民办博物馆,在面积、馆藏数量等方面都有硬性条件,目前众多乡镇村庄创办的民俗馆,基本上都因不符合条件不能申请备案。
企业博物馆藏深闺少人知
在已备案登记的众多民办博物馆中,有一部分是建在企业内部的,一般市民就是能进入企业参观,也担心需要层层把关,许多市民往往就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弃参观机会。莱西山后韭菜博物馆负责人张庆涛坦言,原来企业建博物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示企业文化,加上受注册条件所限,平时来参观的人又少,现在他们的企业博物馆已经变成了文化展馆。
即墨老酒博物馆是一家备案的企业非国有博物馆,但平时参观的市民并不多。就是在节假日免费开放,来的市民也很少。老酒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建博物馆,一方面是让客户了解企业历史文化,亲自体验,另外也想让普通市民参与进来,但目前情况是市民来的太少。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一些企业博物馆缺乏宣传,知名度不高客源少,有的市民甚至不知道身边的企业还有个博物馆。
位于莱西市城区的水集村民俗博物馆收藏了数万件民俗老物件,但由于房屋面积受限,又缺少客流量,没有资金投入,多数老物件都堆放在一起,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惋惜。胶东非遗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孟宪良介绍,从建馆到现在4年时间,已经投入了上千万。相比其他民办博物馆来说,尽管经营还算不错,但只能说基本维持平衡。
非国有博物馆填补了国有博物馆的门类空白,往往能体现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但缺少的就是知名度和参与度。类似这样的情况还存在于高校博物馆。有的高校博物馆建成后,客流量很少。平时学生都不太熟悉的博物馆,更不要说普通市民了。更多建有博物馆的高校,表示非常欢迎校外市民来参观,虽然有市民打电话咨询参观手续等事宜,却很少有人来参观。多数企业和高校博物馆,平时想去参观都需要提前预约。
众多民俗馆想升级博物馆
位于莱西市南京路北端的卢乡阁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申请,终于拿到了省文物部门的“身份证”,成为莱西市第二家正规的非国有博物馆。卢乡阁博物馆创办人李彦胜说,他从30多年前就开始收藏各种古董,目前各类的宝贝数量已经达到了近万件,在馆内展示的也有2000多件。 2014年开始,李彦胜提交申请注册民办博物馆,但那时候审批权限较高,报到省文物部门后,还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备案,所以一直没有注册成功。 2015年3月,新的博物馆条例出台,按照李彦胜的收藏条件,已经远远达到了标准。去年,卢乡阁博物馆正式开馆,李彦胜也圆了私人博物馆的梦想。 “博物馆成功注册后,莱西和周边的许多朋友都找来了,打听怎样注册民办博物馆。但符合条件的并不多,面积和收藏数量等硬性条件将他们挡在门外。 ”李彦胜说。
莱西市博物馆馆长柳香奎介绍,随着新农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一些村镇想把更多的传统文化留下来,纷纷用博物馆的形式展现。莱西渭田村依托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积淀和红色历史基础,筹款建起村史博物馆,展示出数百件老物件,成为留得住乡愁的传播平台。莱西目前除了两家备案非国有博物馆外,至少还有5家正在申请,而多数因条件不具备需要规范。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即墨众多民办博物馆中,已经建成的或正在筹建的至少也有10家,而除了几家备案外,其他的均正在申报之中。一些散落在村镇的微型民俗馆,基本上没有条件申报。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整个青岛在建或正在申报的民办博物馆数量不少,他们也将根据相关条例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提出规范意见后,也将帮助完善并尽快上报注册。
青岛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青岛市博物馆学会会长马庚存:
众多“微型博物馆”需规范
将民办博物馆定名为“非国有博物馆”,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创造条件。青岛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青岛市博物馆学会会长马庚存介绍,新的《博物馆条例》出台后,青岛出现了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热潮,这对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件好事。由于国家对非国有博物馆准入门槛已经十分明确,多数不具备注册条件的民间博物馆,还需要努力向规范化努力。
马庚存说,目前,青岛除了已经注册的规模化民办博物馆外,散落在民间的还有众多“微型博物馆”,由于受条件、馆藏数量等条件所限,属于非注册备案的民办博物馆。这些小型博物馆或民俗馆虽然没有“验明正身”,但作为地域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加以进一步规范,积极向注册博物馆迈进,就能更好地发挥民办博物馆的巨大作用,用传统历史文化讲好青岛故事。在未来几年里,青岛相关文博部门也会在藏品管理、陈列布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对民间个人办馆者提供专业指导,促进没有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逐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马光亭:
引导民俗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其实有了这样一批保护民俗文化的人,有这样一股社会力量,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总会把一些民族的民俗文化留下来,形成一种全民族对民俗文化的保护环境,这样就会对民俗传统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马光亭说,乡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传承下来的东西,能充分体现一种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人们的思想更加具有向心力。
马光亭认为,基层掀起民俗博物馆建设浪潮,说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意识更强了,这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民俗馆建成后成了摆设,就失去了建馆的意义。要让民俗文化“活”起来,需要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引导,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老物件“讲”好民俗文化故事,这样才能把传统文化潜力挖掘出来,让更多后人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康晓欢 赵健鹏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